近(1)日,美國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旗下癌症研究中心Taussig Cancer Institute的團隊發現,在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年輕病人(小於50歲)和年老病人(大於60歲)的腸道菌相,具有顯著不同的特徵,該發現未來可望進一步開發為診斷標記(diagnostic markers)或新療法。該研究發表於《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中。
該研究中使用來自克里夫蘭診所接受手術治療的276名結直腸癌患者樣本,包括其腫瘤組織和未受腫瘤影響的腸道組織。研究人員將這些患者分為年齡小於50歲和超過60歲兩組,兩組男女比例大致相同。
研究人員利用RNA定序分析這些樣本,結果顯示,無論是腫瘤或非腫瘤組織,年輕患者的微生物菌相都比老年者「更加多樣化」。
其中,尤其是阿克曼菌屬(akkermansia)和擬桿菌屬(bacteroides)兩屬的細菌,在年輕患者腸道中更常見;老年患者的腫瘤中,含量較高的細菌則有:芽孢桿菌、葡萄球菌、李斯特菌、腸球菌、假單胞菌、梭狀桿菌和埃希氏菌/志賀氏菌的。
此外,其他多項因素包括:患者為直腸癌或結腸癌、體重為正常或肥胖、腫瘤位於腸道左側或右側等,也都會影響腸道菌相,且同樣出現年輕、年長族群的特徵差異。不過,是否有吸煙史所造成的菌相變化,則在不同年齡層間無差異。
最終,研究團隊分析出在年輕患者中,阿克曼菌屬的腸道菌越多,與較長的整體存活期相關,且在癌症期別為相對早期的1~3期者中,其腫瘤組織中擬桿菌屬細菌,也較第4期患者來得多。
研究人員表示,在年輕患者中,阿克曼菌屬和擬桿菌屬的這項表現,為未來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引方向,有機會成為新的診斷標記,甚至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過去已有研究顯示,腸道中的細菌可能與大腸直腸癌的疾病進展有關,而在某些癌症中也發現,患者腸道中具有較多阿克曼菌,可能增加免疫抑制劑藥物的療效。
在國內,不少科學家也正以腫瘤與腸道菌的關係為題進行研究。其中,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員孟子青團隊,針對結直腸癌患者腸道菌相研究發現,病人和健康人相比,腸道菌有顯著差異,而手術後病人腸道菌相多樣性(diversity)會急劇下降,隨後緩慢恢復;該團隊也發現,某些生活方式(如:攝取全麥食物、水果等)可能幫助其腸道菌相恢復。
參考資料:
1.論文原文: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4)00015-X/fulltext#%20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