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UCSD首創細菌偵測腫瘤DNA工具! 活用單細胞生物「水平基因轉移」機制

2023-08-17 / 記者 巫芝岳
近(10)日,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UCSD)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項以CRISPR基因編輯改造的細菌,使其可偵測腸道中結直腸癌(CRC)DNA的工具。這項工具可望針對癌前病變即具有的基因突變進行設計,便能達到及早檢測癌症的效果。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Science》。該研究也是人類首次發明讓細菌識別「細胞外特定DNA序列」,相較於過去以細菌執行其他診斷或治療,又更進了一步。研究團隊透過在腸道內部署...

《Nature》子刊:長壽解方?! 首揭百歲人瑞腸道菌特徵

2023-04-19 / 實習記者 楊雅涵
近(6)日,中國廣西科學院大健康產業研究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百歲人瑞腸道中的微生物相、種類與年輕人相似,且人瑞腸道獨有的菌相特徵,可能是長壽的重要因素。該研究發表於《NatureAging》。研究團隊表示,由於腸道菌相會影響人體的健康與疾病,因此,研究團隊將百歲人瑞腸道中的微生物種類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且比較不同年齡層個體的腸道菌相,進而探討腸道菌相與健康、延緩衰老、長壽的關聯性。此次研究共招募1,5...

《Nature》助吸菸者對抗NASH! 科學家首證特定腸道菌分解尼古丁

2022-10-25 / 記者 巫芝岳
近(19)日,頂尖期刊《Nature》中發表的一篇論文,證實在外來尼古丁與腸道中化合物相互作用下,最終可能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機制;且發現可分解尼古丁的特定腸道菌,能讓小鼠腸道中尼古丁含量較低,NASH病情也較輕微。過去,雖然已有研究發現吸煙和NASH間的關聯性,並探究了「將細菌酵素用於除去體內尼古丁」的可能性,不過,本次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資深研究員FrankGonzalez領導的...

榮陽交研究:糞便細菌預測療效 肝癌免疫治療新指標

2022-09-07 / 記者 劉馨香
今(7)日,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陽明交大臨床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黃怡翔團隊的新研究指出,糞便中的菌相能有效預測免疫療法對肝癌的治療效果,有望協助醫師擬定更好的治療策略。這項研究榮獲今年歐洲肝病醫學會年會肝癌類別的最佳研究,並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療期刊》(JournalforImmunoTherapyofCancer)。研究團隊表示,免疫療法是近年治療癌症的新選擇,尤其是對於那些無法透...

改善腸道發炎新希望 國衛院發現dusp6基因調控腸道屏障、微菌叢平衡

2022-04-11 / 記者 劉馨香
今(11)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免疫醫學研究中心高承源副研究員團隊,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六(dusp6)基因有控制腸道上皮屏障健康與腸道微菌叢平衡的功能,並篩選出可能可以抵抗腸炎的菌種,可望運用於改善腸漏症(leakygut)以及腸道發炎相關疾病,研究成果於去(2021)年11月發表於《CellReports》。高承源研究團隊自2012年起,便利用dusp6基因敲除小鼠進行腸道菌相研究,發現缺乏...

《Nature》哈佛解腸道菌競爭機制:細菌攻異己絕招——用毒素「喚醒」噬菌體!

2022-02-24 / 記者 巫芝岳
近(23)日,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由腸道中大腸桿菌等多項細菌所產生的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會讓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脫離潛伏狀態,導致受感染的細菌被破壞,該發現對腸道菌的競爭、甚至這些細菌是否會造成人體細胞癌化等,提供了進一步的見解。研究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大腸桿菌素為一種不穩定的小分子細菌代謝物,先前已有研究發...

近6千人、長達16年追蹤!《Nature》子刊:腸道兩菌屬與重度憂鬱症有關

2022-02-07 / 記者 李林璦
近(4)日,在《NatureGenetics》上兩篇高達5千多人與7千多人、追蹤長達16年的研究指出,在進行腸道菌叢與人體的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WAS)後,發現兩種住院患者常感染細菌─摩根氏菌屬(Morganella)和克雷伯氏菌屬(Klebsiella)的豐富度與重度憂鬱症具有因果關聯。 越來越多科學家發現大腦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聯,例如患有自閉症或情緒障礙的患者腸道中缺乏某些關鍵細菌。不過,缺...

本庶佑:癌症免疫療法療效待突破、從腸道菌調控可望成新方法

2021-11-27 / 記者 巫芝岳
昨(26)日晚上,四年一度的亞太國際藥理學會議(APFP)中,特邀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Honjo)進行開場演講。除了介紹癌症的PD-1/PD-L1相關免疫治療外,本庶佑也提及「腸道菌叢對免疫系統的調控」,及該現象在癌症療法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本庶佑透過跨海視訊,首先介紹了癌症免疫治療中,透過阻斷PD-1/PD-L1訊號,來增強T細胞作用、辨識並攻擊癌細胞的原理。本庶佑...

《Gut》揭自閉症兒童腸道微生物體特徵 助非侵入自閉症預測

2021-07-28 / 記者 劉馨香
近(26)日,一項發表於《Gut》的小型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具有與飲食無關的獨特腸道微生物體。其中,自閉症兒童與神經傳導相關的細菌較少、有5種獨特的細菌,且微生物體發展異常。研究結果有潛力成為非侵入式之自閉症預測方式。研究者比較128名3到6歲中國兒童的糞便樣本,其中64名兒童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另外64名為正常發育的兒童。研究發現糞便中的...

《Nature》免疫系統為何不攻擊腸道菌?美研究揭全新腸道菌與免疫系統互動機制

2021-05-16 / 記者 劉馨香
近(12)日,美國斯隆-凱特琳研究所(SloanKetteringInstitute)研究宿主與共生腸道菌的免疫平衡,發現一種全新的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系統互動的方式。研究發現幼年小鼠的腸道樹突細胞會將腸道微生物的抗原運送至胸腺,並導致微生物專一性T細胞數量擴增。這群T細胞可能具有致病潛力,或者能對抗相關病原菌而保護宿主。該研究發表於《Nature》。免疫系統須辨別什麼是自身的,什麼不是自身的,例如我...

《Hypertension》 腸道菌可測心血管疾病!「 AI演算法、千人菌叢」開發檢測工具

2020-10-12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美國俄亥俄州托雷多大學(UniversityofToledo)的科學家,開發出一項透過人工智慧(AI)演算法,藉由人體腸道微生物,即能診斷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該研究上個月發表於期刊《Hypertension》中,並在近期一場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的科學會議上發表。由托雷多大學生理與藥理學教授BinaJoe領導的研究團隊,以電腦演算法分析了將近一千人糞...

腸道菌功能再添一項? 中研院解厭氧菌轉換性荷爾蒙機制

2020-03-03 / 記者 巫芝岳
今(3)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宣布發現一種能將雌激素「逆轉」成雄激素的細菌,並首次解開其轉換機制,論文在今年1月登上期刊《PNAS》,並獲期刊專文介紹。研究團隊從迪化汙水處理廠找到一種厭氧菌株——脫硝彎桿菌(Denitratisoma sp.strainDHT3),並進而發現該菌可在含有維生素B12的環境中,將雌激素逆轉為雄激素。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