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揭自閉症兒童腸道微生物體特徵 助非侵入自閉症預測

2021-07-28 / 記者 劉馨香
近(26)日,一項發表於《Gut》的小型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具有與飲食無關的獨特腸道微生物體。其中,自閉症兒童與神經傳導相關的細菌較少、有5種獨特的細菌,且微生物體發展異常。研究結果有潛力成為非侵入式之自閉症預測方式。研究者比較128名3到6歲中國兒童的糞便樣本,其中64名兒童患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另外64名為正常發育的兒童。研究發現糞便中的...

《Nature》免疫系統為何不攻擊腸道菌?美研究揭全新腸道菌與免疫系統互動機制

2021-05-16 / 記者 劉馨香
近(12)日,美國斯隆-凱特琳研究所(SloanKetteringInstitute)研究宿主與共生腸道菌的免疫平衡,發現一種全新的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系統互動的方式。研究發現幼年小鼠的腸道樹突細胞會將腸道微生物的抗原運送至胸腺,並導致微生物專一性T細胞數量擴增。這群T細胞可能具有致病潛力,或者能對抗相關病原菌而保護宿主。該研究發表於《Nature》。免疫系統須辨別什麼是自身的,什麼不是自身的,例如我...

《Hypertension》 腸道菌可測心血管疾病!「 AI演算法、千人菌叢」開發檢測工具

2020-10-12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美國俄亥俄州托雷多大學(UniversityofToledo)的科學家,開發出一項透過人工智慧(AI)演算法,藉由人體腸道微生物,即能診斷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該研究上個月發表於期刊《Hypertension》中,並在近期一場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HeartAssociation)的科學會議上發表。由托雷多大學生理與藥理學教授BinaJoe領導的研究團隊,以電腦演算法分析了將近一千人糞...

腸道菌功能再添一項? 中研院解厭氧菌轉換性荷爾蒙機制

2020-03-03 / 記者 巫芝岳
今(3)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團隊宣布發現一種能將雌激素「逆轉」成雄激素的細菌,並首次解開其轉換機制,論文在今年1月登上期刊《PNAS》,並獲期刊專文介紹。研究團隊從迪化汙水處理廠找到一種厭氧菌株——脫硝彎桿菌(Denitratisoma sp.strainDHT3),並進而發現該菌可在含有維生素B12的環境中,將雌激素逆轉為雄激素。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殷...

次世代益生菌為中草藥機制提供新解

2020-01-04 / 記者 吳培安
今(4)日,「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於中央研究院迎來第二天的議程,上午場邀請到長庚大學教授賴信志,以及中國熱心腸生技研究院執行長藍燦輝兩位講者,分別就「次世代益生菌:微生物體學的轉譯應用」和「2019全球腸道研究進展」進行專題演講。賴信志:次世代益生菌為中草藥治療機制提供新解賴信志表示,近年在全球科研界突飛猛進的腸道菌研究,為中草藥如何治療人體疾病提供新的解釋途徑:因為這些中草藥中的寡醣或多...

腸道微生物夯! 2025年上看575億美元大商機 

2020-01-03 / 記者 吳培安
「第四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自今(3)日起,連續兩天於中央研究院舉辦,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臺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長庚大學教授賴信志及中國熱心腸生技研究院執行長藍燦輝等四位專題講者,並安排六大主題場次,分享微生物體如何影響今日的營養學、癌症治療、免疫健康等領域的科研發展及趨勢。于君:組成不到0.6%的腸道真菌體卻與結直腸癌息息相關于君是長期致力於消化系統腫瘤機制與防治研究的專家,但她的研究...

微生態研究 引爆新競局

2019-08-17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於今年5月29日分別在自然科學雜誌《Nature》與自然醫學雜誌《NatureMedicine》,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前期糖尿病(Prediabetes)與婦女早產(Pretermbirth)發表三篇「整合型人類微生物組計劃」(iHMP)的重要研究論文。iHMP計畫起始於2013年,為2008年人類微生物組計畫(HMP)的第二階段計畫。HMP主要鎖定健康人口腔、皮...

延緩失智症 從腸計議

2019-07-13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6月26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HopkinsUniversity)於《Neuron》發表重大突破,為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簡稱PD)患者帶來曙光。研究團隊以動物實驗證實,PD的疾病指標蛋白會從腸道沿迷走神經上行,最終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病變。業界認為,這是至今所有PD的溯源研究中,證據力最強的研究,因此引發全球高度關注。P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慢...

大腸微生態 藏抗癌密碼

2019-07-06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上(6)月6號,日本山田拓司(YamadaTakuji)教授發表一項大腸癌的重磅研究,分析616個涵蓋不同時期的大腸癌(包含瘜肉與I~IV期)病患檢體,從中找出各時期的關鍵菌群與代謝物。以建立非侵入性的大腸癌早期篩檢方法,為大腸癌的新藥開發開闢一個突破性的治療方向。根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於今年所發布的數據,2018年全球約有170萬的大腸癌新增病例,以目前的臨床狀況估計,罹患者有近半數會死於此病症。...

腸道菌相研究熱 抗食物過敏、降心血管風險、巴金森氏症

2019-07-05 / 記者 李林璦
現今,腸道中的微生物研究越來越熱門,臺灣也隨著特管法開放了微菌叢植入治療,腸道中的微生物不僅數量龐大,種類更是多變,而近期,不論是在《Nature》子刊《NatureMedicine》或是《Cell》子刊《Neuron》上都發表了與腸道微生物相關的研究,顯示腸道微菌叢與食物過敏、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與巴金森氏症都息息相關。 《NatureMedicine》微生物療法可抑制食物過敏!? 6月24日,美...

《Nature》腸道菌群差異影響藥效 三分之二藥物被代謝!?

2019-06-12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3),在《Natur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顯示,生活在腸道中的細菌可能會在藥物進入血液前將其進行代謝,進而影響了藥物的實際療效,此項研究成果將揭示為何許多藥物對每個人的療效不同,並有望在未來,依據腸道菌相的組成來調整藥物的開立,以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測試了271種口服藥物,包括常見的抗憂鬱藥Prozac(Fluoxetine)、降血壓藥Cardizem®(Dilti...

腸道菌研究 癌症治療新寶庫

2019-05-18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上(4)月,多篇國際重磅研究接連發布,結果一致支持腸道環境在癌症診斷及治療扮演關鍵角色。隨著腸道菌與癌症間的關係愈來愈明確,當前癌症治療的思維及方式恐將隨之改變,牽動巨大的醫藥板塊重組。首先,頂尖醫學期刊《NatureMedicine》於4月初,同期刊載兩篇由歐洲分子醫學研究中心-EMBL與義大利Trento大學所分別發起的腸道菌群與大腸癌研究。兩篇研究囊括全球近十個國家專業團隊,分析七個國家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