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種族才是影響人們腸道菌相的關鍵因素!?

2018-08-30 / 記者 李林璦
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ofAmsterdam’sFacultyofMedicine,AMC-UvA)的MaxNieuwdorp率領研究團隊調查阿姆斯特丹中不同種族的腸道菌群組成,發現種族影響腸道菌群的威力遠大於其他因素,因此種族可能是未來在進行菌群組成與健康相關性研究時一個極其重要的參考指標。此研究發表於《NatureMedicine》中。 人的腸道有數以萬計的微生...

救急血型轉換 腸道菌可能幫助我們實現血液通用型

2018-08-26 / 記者 彭梓涵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研究員利用總體基因體學(metagenomics)的方式,發現腸道中的酵素能使A型和B型血液轉換為通用血型O型,比過去發現的酵素轉換效率高30倍,相關研究日前發表於第256屆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ChemicalSociety)全國會議和博覽會上。人類有四種主要的血型。分別是A,B,AB和O.,其中,只有O為通用捐贈...

腸道菌相再立功! 盼可做為早期肝癌診斷工具

2018-08-20 / 記者 李林璦
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透過腸道菌相成功建立了肝癌早期篩檢制度,期望未來能讓肝癌患者早期發現盡早治療,成為早期肝癌診斷之工具。此研究日前發表於《BMJ》子刊《GUT》中。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81萬人死於原發性肝癌,出現症狀後通常診斷均為肝癌晚期。肝癌早期篩檢極為困難,由於肝臟神經分布在表面,內部少有,因此,當肝臟產生病變時,幾乎不會出現任何異狀,當腫瘤大...

揭開長壽面紗 益生菌保護人體健康

2018-08-18 / 環球生技
人的腸道中有著一個重要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它可以幫助維持身心健康,保護我們免受病原體的侵害,幫助我們消化食物並在體內形成維生素。如若這個生態系統發生紊亂,則可能會引起感染、炎症或是過敏等相關的疾病。然而科學家認為食用含有特定微生物的食物可以有效對抗某些疾病,讓我們更加健康。這類食物稱為益生菌,它會和人體中自有的微生物相結合,協同發揮作用。日本抗衰老營養學會會長BejitIdeas博士和新加坡國立大學...

對抗脂肪肝 從腸道菌著手

2018-08-04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人體腸道菌數目比宿主細胞總和多十倍,而其基因體更是人類基因體的150倍,近五年的研究逐漸顯示,腸道數百兆的微生物與人體的各項機能息息相關,包括疾病的成因。未來,要探討疾病的成因或是尋找診斷標的,腸道菌相及其基因組與代謝組,將是關鍵。最新研究顯示,要找脂肪肝禍首,可從腸道菌下手,讓治療這類困難疾病,有了一道曙光。七月初,腸道微生物代謝體(Metabolomics)研究又傳重大突破,歐洲跨國研究團隊在...

母親透過改善飲食可以預防孩子罹患自閉症!

2018-08-03 / 記者 李林璦
母親孕期中的腸道菌相是決定孩子是否發育為自閉兒的關鍵,維吉尼亞醫學院(UniversityofVirginiaSchoolofMedicine,UVA)的研究團隊在新一期的美國《免疫學期刊》(JournalofImmunology)上指出母親體內的微生物群系,是影響後代是否罹患自閉症與其他神經發育疾病的關鍵因素,有鑑於這項研究,我們可以預期通過改變母親的飲食習慣或服用益生菌來幫助預防孩子自閉症的發...

《Nature》子刊 : 腸道微生物與疾病和處方藥的關係分析

2018-07-15 / 記者 彭梓涵
人體腸道微生物組與許多健康因素有關,但研究之間的差異限制了它們之間更進一步的探索。研究團隊用TwinsUKcohort為超過2700受訪者透過RNA檢測,了解微生物表現深度與腸道微生物群概況,再從其分析,得到38個常見疾病和陣列中的51種藥物之間的關聯,並確定哪些疾病和藥物與腸道微生物群有最大關聯,此研究已於日前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上。研究團隊使用16SrRNA基因定...

對抗阿茲海默症 從腸計議

2018-06-23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今年4月9日,CNN報導,2016年以突破性療法被FDA核准,成為第一個治療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Disease,PD)所導致幻覺症狀的新藥-NUPLAZID(pimavanserin),在上市不到半年的期間,竟造成244位患者死亡,死亡率高達10.9%。這消息讓其母公司AcadiaPharmaceuticals當日股價重創22%,最後FDA罕見地在其仿單上,加註象徵危險性...

腸道微生物紊亂 誘發小鼠焦慮

2018-06-08 / 記者 彭梓涵
腸道的微生物與身體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而腸道的菌相也和神經疾病的發生有關,近日,韓國慶熙大學的團隊,發表於《Nature》子刊《MucosalImmunology》上,確定了引起小鼠焦慮的抗生素類型,他們發現小鼠暴露於氨芐青黴素(Ampicillin)下會導致焦慮與神經炎與結腸炎。焦慮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焦慮症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遺傳,自主神經激發狀態高、神經質傾向高、認知偏差、人際關係衝...

《Science》首揭腸道菌抑制肝臟腫瘤機制

2018-05-29 / 記者 徐淨
近日,《Science》再度出現一篇關於腸道微生物與腫瘤免疫的研究成果。來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癌症研究中心(CCR)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與肝臟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存在關聯,並在小鼠模型中得到了驗證。意味著對肝癌的發生機制及開發治療方法深具有影響力。(全文連結)研究領導者、NCICCR的TimGreten表示,在不同腫瘤模型中,他們發現,如果用抗生素治療小鼠、消除部分腸道細菌,就可以透...

《Science》腸胃道菌藉免疫球蛋白-A定居於腸道黏膜

2018-05-09 / 記者 陳貴美
近(3)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生物與生物工程學系(DepartmentofBiologyandBiologicalEngineering,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的研究團隊發現,細菌能夠長期、穩定存在於腸胃道,主因為細菌表面特定莢膜多醣(capsularpolysaccharide)與免疫球蛋白-A(IgA)有關。研究指出,腸胃道菌群生態從個體出生便已註定,大...

搶攻腸道益生菌 機不可失

2018-03-31 / 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
上(2)月28日,一篇發表在《Nature》的文章為腸道微生物態研究帶來變革,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的EranSegal教授,經研究1046位不同人種的以色列人腸道菌相,並整合國際多組重要資料庫數據後得出重大結論,人體基因只影響了1.9%的腸道菌相,換句話說「有高達98%的腸道菌相,是由基因以外的環境因子所決定」,這也為腸道健康相關食品與藥品的未來發展的潛力,提供了最有力的註解。本月9日,另一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