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長壽解方?! 首揭百歲人瑞腸道菌特徵
2023-04-19 / 實習記者 楊雅涵
近(6)日,中國廣西科學院大健康產業研究院的研究團隊發現,百歲人瑞腸道中的微生物相、種類與年輕人相似,且人瑞腸道獨有的菌相特徵,可能是長壽的重要因素。該研究發表於《NatureAging》。研究團隊表示,由於腸道菌相會影響人體的健康與疾病,因此,研究團隊將百歲人瑞腸道中的微生物種類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且比較不同年齡層個體的腸道菌相,進而探討腸道菌相與健康、延緩衰老、長壽的關聯性。此次研究共招募1,5...
糞便微生物體療法指標新創Finch驚傳終結!? 停3期臨床、大裁員95%
2023-01-30 / 記者 劉馨香
近(24)日,指標性的微生物體療法公司FinchTherapeutics宣布,迫於資金前景黯淡、受試者招募緩慢等因素,決定停止其實驗性藥物CP101在困難性梭狀芽孢桿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infection,CDI)的臨床三期試驗PRISM4,同時,Finch也將大幅度裁員達95%,並為其擁有的智慧財產權和其他資產尋找買家。Finch表示,考慮到獲得額外資金或是合作夥伴,...
台灣微生物體研究從微觀到巨觀! 生化機制、酵母菌演化到演算法預測物種互動
2023-01-07 / 記者 劉馨香
今(7)日,圖爾思生技攜手中央研究院、臺大醫院舉辦第七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特別邀請到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黃介辰、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特聘教授謝志豪、中央研究研究員蔡怡陞,分享從微生物的生化機制探尋生命起源、以演算法預測微生物菌叢變化,以及臺灣野生釀酒酵母菌的演化。 黃介辰:從微生物探生命起源在外星殖民有望!?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黃介辰分享,生命的起源為何,一直分為兩派理論,其一是,主張...
解特定腸道菌與健康關聯! 吳明賢率臺大尋NASH解方、傅靜遠領荷蘭16萬人微生物體計畫
2023-01-07 / 記者 巫芝岳
今(7)日,「第七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中,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教授(MedicalCenterofGroningen)傅靜遠兩位微生物專家,先後分享了臺大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微生物相關療法研究,以及荷蘭涉及16多萬人的大型微生物體計畫,如何分析出解特定腸道菌與健康、環境的關聯。吳明賢:運動、營養補充、手術改變腸道菌相!臺大團隊揪特定菌種可望治NASH臺大醫院...
展望2023年風向 《LABIOTECH.eu》點名10家值得關注生技公司!
2022-12-23 / 記者 吳培安
隨著2022年來到尾聲,歐洲生技媒體《LABIOTECH.eu》和投資人、分析師合作,推出10家2023年值得關注的生技公司名單,它們都聚焦了當前最新的生技開發趨勢,且逐漸在臨床上取得成果,領域遍及細胞治療、神經及免疫疾病、阿茲海默症、微生物療法等。 整體來說,雖然2022年的生技市場充斥著不確定性,不是股價蒸發或慘跌,就是公司市值低於其持有的現金;不過,像是歐洲最大早期階段醫療創投基金Sofin...
耗時五年無進展!武田終止微生物體療法公司Finch Therapeutics合作
2022-08-29 / 記者 彭梓涵
近(26)日,武田製藥(Takeda)宣布,將終止2017年與微生物體療法公司FinchTherapeutics達成的合作協議,並歸還兩種正在開發針對發炎性腸綜合症(IBD)的臨床前口服微生物藥物。目前,武田已支付Finch約4400萬美元,該協議的終止將於11月17日生效。 雙方的合作始於2017年,武田取得TAK-524(前身為FIN-524)的獨家許可,其是一種用於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由選擇性...
20年來大改版!歐盟擬制定血液、組織、細胞品質安全新規章
2022-07-26 / 記者 吳培安
近(14)日,歐洲委員會(EC)提出了一項改善血液、組織及細胞安全性及品質的歐盟規章(Regulation)草案,目的在於強化對人類來源成分(substancesofhumanorigin,SoHO)捐贈者和接受者的保障,同時促進此類療法的供應和創新,影響範圍包含了:血液、組織、細胞、母乳、微生物體(microbiota)、輔助生殖(medicalassistedreproduction),但不包...
新加坡腸道微生物體新創AMILI A輪募1千萬美元 加速建構「東南亞微生物體數據庫」
2022-06-20 / 記者 彭梓涵
近(16)日,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精準腸道微生物體(microbiome)公司AMILI宣布,完成A輪1,050萬美元募資。AMILI成立以來,就致力建構東南亞「多民族微生物體數據與樣本庫」,該筆資金將擴張公司在東南亞和亞洲其他地區的布局。 儘管近年來全球在腸道健康研究上取得許多新進展,但代表亞洲人的研究仍比其他地區少。成立於2019年的AMILI,正在建立一個號稱東南亞唯一的「多民族微生物體數據與樣...
長庚攜手澳洲微菌移植公司BiomeBank 簽訂MOU加速微生物體發展
2022-02-24 / 記者 彭梓涵
為結合臺灣醫學中心微菌治療資源,建立國際臨床驗證場域,今(24)日,林口長庚醫院與澳洲BiomeBank在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吳忠勳主任及澳洲辦事處莫博仁副代表見證下,完成合作備忘錄(MOU)的簽訂。 雙方議定由BiomeBank提供相關口服微菌移植治療平台,於林口長庚醫院進行困難梭狀桿菌(CD)感染與發炎性腸道疾病(IBD)相關臨床試驗與基礎醫學研究,期能透過建立雙方的合作,加速微生物...
精準醫療最後一塊拼圖!展望微生物體治療癌症、腸胃道疾病
2022-01-08 / 記者 劉馨香
今(8)日,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AsiaMicrobiomeConference,AMC)在線上熱烈開展,由中研院生化所、臺大醫院、圖爾思生技共同舉辦,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微生物體專家分享最新研究趨勢,國外專家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于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黃曦,分享微生物體與大腸直腸癌和腸胃道疾病的最新研究與臨床應用趨勢。大會主席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致詞表示,微生物體對人體非常重要,不僅是...
微生物體X疾病機制解密 有望成發炎性腸道疾病、自閉症新世代解方
2022-01-08 / 記者 李林璦
今(8)日,第六屆亞洲微生物體論壇在線上熱烈開展,由中研院生化所、臺大醫院、圖爾思生技共同舉辦,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微生物體專家分享最新研究趨勢,國內專家邀請到國衛院副研究員高承源、成大生理所助理教授吳偉立分享微生物體與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自閉症的分子機制,以及找到未來有望成為新世代微生物療法的菌株。 國衛院高承源:剔除dusp6基因可抗腸炎有望成IBD新世代精準療法 國衛院副研究員高承源分享,...
《Nature》腸內菌干擾常用血糖藥作用?! 美研究揭新酵素作用機制
2022-01-06 / 記者 吳培安
微生物影響健康無所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研究團隊新發現一類由腸道細菌產生的Maks酵素,可能會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經常使用的口服降血糖藥acarbose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到藥效。這項研究刊登在2021年12月的《Nature》。 Acarbose是一項行之有年的常用糖尿病處方藥,它藉由抑制人體內負責分解碳水化合物的酵素,延緩葡萄糖在腸道的吸收,進而幫助患者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