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嬰兒期記憶並非空白!耶魯研究揭「想不起」來真相
2025-03-24 / 編輯部
近(20)日,美國耶魯大學團隊透過腦部功能性磁造影(fMRI)觀察嬰兒海馬體(hippocampus)活動,研究發現嬰兒時期出現的失憶症(infantileamnesia)可能源於回憶困難,而非嬰兒無法形成記憶,研究成果全文已發表在《Science》期刊。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人們長大後無法回憶嬰兒時期的記憶,是因為海馬體在青少年時期仍在發育,導致幼年時無法有效儲存記憶。不過,這項論點被耶魯大學...
AI讓你記憶力變差? 科學家憂過度仰賴AI 恐損記憶力、思考力
2025-02-06 / 記者 李林璦
依賴Google、AI讓你記憶力變差?美國時間2月5日,《Nature》科學記者HelenPearson統整過去各種網路影響記憶力的研究,並有許多研究人員都擔憂,人們過度仰賴AI會產生對自身知識與記憶力的虛假自信,且AI可能產生的Hallucinate(幻覺)可能會成為不可靠的外部記憶源。 過度仰賴AI恐損記憶力、思考力? 你是否只要沒有使用Googlemap、GPS地圖就會迷路?近年來,大家開始...
《Cell》不只修剪突觸!免疫蛋白Cq1調節腦蛋白合成、影響記憶與老化
2024-07-19 / 記者 吳培安
今年6月,一項由波士頓兒童醫院、醫學院布洛德研究所(BoradInstitute)副教授BethStevens帶領的突破性研究指出,一種過去已知與修剪腦神經突觸(synapse)相關、名為Cq1的免疫蛋白,會在老化鼠的大腦中影響神經蛋白質合成,且與成年鼠的記憶能力相關。這項研究發表在知名學術期刊《Cell》。 Stevens的研究團隊,過去已經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細胞——...
《Science》發現「長期記憶」形成機制!
2024-04-03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3月28日,紐約大學醫學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研究發現了大腦如何將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機制,大腦會在白天發生事件時產生5~20個海馬迴尖波-漣漪(Sharp-waveripples,SWRs),接著在晚上睡眠時重複產生更多次的尖波-漣漪來讓記憶鞏固,而在事件發生時,尖波-漣漪產生很少或是沒有波動時,就不會形成長期記憶。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 ...
《Nature》揭密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星狀膠質細胞為關鍵
2024-02-12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7日),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研究團隊運用空間轉錄體學(Spatialtranscriptomics)、單細胞轉錄體學分析大腦中的情緒中心──杏仁核(BLA)在長期記憶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現其中的星狀膠質細胞(astrocyte)與長期記憶形成息息相關,揭開一層大腦的神秘面紗,有望幫助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療法開發。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雖然先前研究已...
人腦如何建立記憶?《Nature》解密兩種細胞活化為關鍵
2022-03-14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神經疾病與中風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研究發現,大腦中有兩類細胞影響人類記憶的建立、儲存和提取,這項研究未來有望可以應用於開發治療阿茲海默症等記憶障礙疾病的新療法。該研究發表於《NatureNeuroscience》。 此項研究是獲美國總統歐巴馬於2013年提出「使用先進創新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