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密長期記憶如何形成? 星狀膠質細胞為關鍵

2024-02-12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7日),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University)研究團隊運用空間轉錄體學(Spatialtranscriptomics)、單細胞轉錄體學分析大腦中的情緒中心──杏仁核(BLA)在長期記憶形成中所扮演的角色,發現其中的星狀膠質細胞(astrocyte)與長期記憶形成息息相關,揭開一層大腦的神秘面紗,有望幫助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療法開發。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雖然先前研究已...

《Nature》史丹福科學家以血漿蛋白質神算器官老化程度! 20%健康人正加速衰老

2023-12-16 / 記者 李林璦
日前(6),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家TonyWyss-Coray教授,運用5676人的血漿蛋白質體學數據以及機器學習模型,發現血漿蛋白質體可以反應出人體11種器官、組織、系統衰老的程度,發現有20%看似健康的人,有一項器官正加速老化;也發現血漿蛋白質變化可進一步預測心臟病、阿茲海默症、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該研究發表於《Nature》。先前,Wyss-Coray團隊就曾在《Nature》...

《Nature》子刊:時間凍結術!首次哺乳類腎臟冷凍後移植成功

2023-07-14 / 實習記者 黃珮嫻
近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ofMinnesota)研究團隊表示,成功將大鼠腎臟長期冷凍和復溫,並且冷凍的腎臟在移植後能恢復完整的腎臟功能。該研究是科學家首次證實哺乳動物的器官經冷凍復溫後,可以被成功移植並維持生命。該研究在6月9日發表於《NatureCommunications》。 如何讓器官再冷凍後仍能完全恢復功能,一直是科學及醫學界難以突破的問題。其中一個難題是由於細胞中的水...

《Nature》:AI藥物開發變革!美生統專家創蛋白質設計新模型RFdiffusion

2023-07-13 / 實習記者 黃珮嫻
近(11)日,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統計學者組成研究團隊,開發出AI軟體RFdiffusion,突破既往蛋白質設計限制,可根據需求客製化設計出高階對稱結構的蛋白質或是以往無法透過AI設計的蛋白質。此研究發表於《Nature》。 過去使用AI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模型,例如AlphaFold和RoseTTAFold,科學家需透過胺基酸序列預測蛋白質結構,並且根據序列...

《Nature》發現黑痣中促毛髮生長機制 成掉髮治療新曙光!

2023-06-28 / 記者 李林璦
近(21)日,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Irvine,UCI)研究人員,攜手美、中、法、德、韓、日與台灣台大醫院的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官振翔合作發現,皮膚中衰老的色素生成細胞會使毛髮顯著生長,有望為雄性禿(androgeneticalopecia)開創新療法。該研究發表於《Nature》。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發育及細胞生物學教授MaksimPlikus研究團隊一直致...

《Nature》子刊:臺裔科學家蔡立慧40 Hz光療阿茲海默症恐無效?! 小鼠實驗未減少斑塊、未活化微膠細胞

2023-03-13 / 記者 李林璦
在臺裔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MIT)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所長、中研院院士蔡立慧發明了以40Hz的光和聲音刺激治療阿茲海默症患者後,這項非侵入式的安全療法備受矚目,其創辦的公司CognitoTherapeutics也正在進行臨床3期試驗。但美國時間6日,紐約大學的研究卻潑了一盆冷水,研究發現,40Hz光刺激無法引起阿茲海默小鼠大腦中視覺皮層的γ波震盪,雖然在部分實驗發現可降低腦...

《Nature》子刊:哈佛創新個人化CAR-T細胞製程! 有效性、增殖率大增

2023-02-13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哈佛大學Wyss生物創新工程研究所(WyssInstituteforBiologicallyInspiredEngineering)研究團隊發明一種創新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療法的製造過程,運用精確可控的生物材料,在製造CAR-T細胞時可依據患者本身不同的T細胞表型(phenotype)給予不同的刺激劑量,可顯著提高CAR-T細胞產品的功效和增殖量。該研究發表於《NatureCom...

《Nature》2023年最值得關注的5大生物技術:單分子蛋白質定序、體積電顯、基因編輯、代謝體學、體外胚胎

2023-01-30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Nature》精選5項在2023年最值得關注的生物技術,這些技術包含單分子蛋白質定序(Single-moleculeproteinsequencing)、體積電子顯微鏡(Volumeelectronmicroscopy)、基因編輯系統CRISPR、單細胞代謝體學(Single-cellmetabolomics)、體外胚胎模型(Single-cellmetabolomics),有望在未來撼動...

大突破!UCSD首次光電量測 證明人腦類器官移植鼠腦皮層可行性  

2022-12-30 / 記者 吳培安
美國時間26日,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CSD)、波士頓大學和沙克研究所(SalkInstitute)的生物電機跨域研究團隊發表最新成果。他們在移植了人類腦類器官(organoid)的老鼠模型中,確定了兩種物種之間的腦組織能夠產生功能性連結,並對外界視覺刺激產生反應。 此外,科學家還使用結合了透明石墨烯和雙光子影像的創新實驗裝置,透過即時量測,證明植入的類器官對視覺刺激的反應,與其周遭的鼠腦組...

540萬人基因分析!《Nature》最大規模人類身高基因體研究

2022-10-21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12日,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ofQueensland,UQ)研究團隊使用近540萬人的基因體數據,進行281項全基因體關聯分析(GWAS),確定了基因體中12,111個單一核苷酸多型性(SNP)位點與身高有關,不僅有助於評估兒童生長情況與預測身高,也有助於法醫從DNA樣本中預測嫌犯身高。該研究發表於《Nature》。此次研究規模可謂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基因體研究,由昆士蘭大學統計...

《Nature》:史丹佛iPS成功培養「人鼠混合腦」 助神經精神新藥開發  

2022-10-14 / 記者 吳培安
今年9月,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團隊在《Nature》上發表最新成果,他們將人類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iPSC)培養成的神經類器官,植入新生大鼠(rat)尚未發育完全時的腦部,成功培養出有著人類和大鼠大腦混合體(human-ratbrainhybrid)的活體大鼠,期望應用在自閉症(autism)、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的研究,甚至有望成為開發神經精神疾病新療法的轉捩點。 此研究的共同...

《Nature》首度建構微觀4D模型觀測!看見人類細胞有絲分裂蛋白質變化

2018-09-27 / 記者 徐淨
編譯/陳思宇細胞分裂是有機體生命基本且重要的過程。近日,一份刊登在《Nature》的研究報告指出,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將首度透過CRISPR、共軛焦顯微鏡與機器學習繪製出促進細胞有絲分裂的蛋白質生成4D模型的動態圖譜,來協助研究人員有效追蹤細胞分裂過程中特殊蛋白的位置和種類。人類細胞中共有大約600種不同的蛋白質參與細胞分裂的過程。目前研究已完成建置此600個蛋白質的資料庫,此舉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