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Aging》光學調控粒線體膜電位 線蟲壽命顯著延長30~40%!
2023-01-03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30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ofRochesterMedicalCenter)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科學家,發現透過直接調控粒線體膜電位,可延長線蟲壽命30~40%的方法。該研究以快訊型論文(brief communication)形式,發表於期刊《NatureAging》。粒線體為一種具有雙層膜構造的胞器,先前研究已...
陽交大揭粒線體基因調控癌細胞 有望成偵測頭頸癌標記
2022-05-06 / 記者 劉馨香
今(6)日,陽明交通大學表示,口腔生物研究所教授黎萬君與謝宜達博士研究團隊,證實粒線體轉錄因子(TFAM)及粒線體DNA(mtDNA)調控了癌細胞的特性,促進癌細胞的生長、惡化,顯示粒線體基因分子有潛力成為偵測頭頸癌的標記。該研究成果刊登在《CellDeathandDisease》,並獲選為該系列期刊的每月精選。針對正常細胞癌化的原因,黎萬君與謝宜達團隊不是從基因突變的觀點,而是從細胞代謝的角度切...
臺灣粒線體醫學35年創下的歷史
2022-03-15 / 記者 王柏豪
有臺灣「粒線體之父」稱譽的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特聘研究員、兼任粒線體醫學暨自由基研究院院長魏耀揮,畢生的研究學思歷程,堪稱是臺灣粒線體醫學的歷史,他創立了「亞洲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AsianSocietyforMitochondrialResearchandMedicine)」以及「臺灣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不僅帶動亞洲粒線體醫學的發展,更奠定臺灣成為粒線體研究的領導地位。2...
《Cell》突變Tau蛋白影響粒線體功能! 首揭Tau完整交互作用 盼助神經退化疾病治療
2022-01-24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20日,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InstituteforResearchonAging)的科學家,首次揭開已知和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Tau蛋白突變,是如何影響神經細胞粒線體功能,及神經細胞最終如何釋放Tau蛋白,使其擴散到整個大腦的完整機制;對未來相關療法開發,可能提供莫大的助益。該論文發表於期刊《Cell》。該研究團隊使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神經細胞,透過...
《Nature》奧科學家解開粒線體關鍵蛋白質結構之謎 為疾病治療奠基礎
2021-10-08 / 記者 巫芝岳
近(6)日,奧地利科技學院(ISTAustria)的科學家,解開在所有哺乳動物粒線體蛋白質「超複合物」(supercomplexes)中,唯一結構仍未知的「CIII2CIV」超複合物,可說為這些蛋白質複合物的作用機制,拼上最後一塊拼圖,也幫粒線體疾病的新療法奠定更多科學基礎。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在粒線體進行細胞呼吸時,電子傳遞鏈(electrontransportchain)中,...
粒線體療法新創CohBar 開發市場首見衍生胜肽治NASH藥獲美專利
2021-09-09 / 記者 劉馨香
美國時間8日,專注於開發基於粒線體的療法(MBT)的CohBar公司宣布,其獲得美國專利(No.11,111,271),涵蓋CohBar的主要候選藥物CB4211和相關成分,以及治療方法,包括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方法。新專利的期限至少到2037年,這不包括CohBar可能有權獲得的任何專利期限延長。若CB4211在美國獲得批准,新專利將有資格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橘皮書(...
模擬粒線體活細胞模型登權威雙期刊 兒童粒線體疾病治療帶來一線希望
2021-07-16 / 實習記者 蕭宇軒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VPISU)的生醫科學與病理生物研究團隊,成功建立能夠模擬粒線體疾病的活細胞模型。這些細胞模型將為藥物研究和未來對疾病的研究打下基礎。該研究並已於5、6月前後發表於《Mitochondrion》和《BMCMolecularandCellBiology》。 粒線體是透過電子傳遞鏈產生ATP給予細胞能量,而傳遞鏈由五個蛋白質複合物組成。粒線體疾病患者可能在複合體Ⅰ或Ⅱ中存在...
英國Biobank 35.8萬人大規模研究 首揭粒線體DNA與一般疾病、身體特徵關聯
2021-05-19 / 記者 吳培安
近(17)日,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取自英國人體資料庫(UKBiobank)、多達35.8萬人的大規模樣本關聯性分析成果,並指出:以往被認為對一般疾病關聯很小的粒線體DNA遺傳變異,可能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風險,也會影響到身高、壽命(lifespan)、血液生化值和肝腎功能等。這篇研究發表在《NatureGenetics》。 在此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UKBiobank中3...
《Cell》子刊:粒線體DNA研究方法再突破! 「壓力」送粒線體入細胞
2020-12-31 / 記者 巫芝岳
編譯/巫芝岳近(29)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瓊森癌症中心(JonssonComprehensiveCancerCenter)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項以壓力驅動,將分離的粒線體及其內的DNA,安全送入哺乳類細胞內的技術,對粒線體DNA的研究提供了有效且簡便的方法,該研究發表於期刊《CellReport》。研究團隊成功利用這項稱為「MitoPunch」的技術,在哺乳動物的纖維母細胞(flbr...
科學家發現粒線體酵素CYP2D6有望成為帕金森氏症新標靶
2019-06-23 / 記者 吳培安
近(21)日,美國賓州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粒線體中的酵素CYP2D6有機會成為帕金森氏症的新藥標靶。他們在小鼠實驗發現,CYP2D6和某些香菸、酒精或是某些食物中成分代謝而成的毒素代謝有關,抑制CYP2D6能夠減少小鼠的類帕金森氏症症狀。這份研究成果刊登在《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帕金森氏症至今仍找不出單一致病成因,但有許多化合物被認為會導致這種疾病,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