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是細胞發電廠!《Nature》揭粒線體特殊亞群

2024-11-18 / 記者 李林璦
美國時間6日,紐約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MSKCC)研究團隊發現,粒線體除了具有「細胞發電廠」的功能外,在營養供應短缺時,粒線體會分成兩種亞群,一種專注產生能量,一種則致力於製造細胞所需的關鍵分子,這樣的分工可以幫助細胞更有效治癒傷口,但也發現癌細胞可能會運用這樣的機制來加速成長。該研究發布於《Nature》。粒線體不只會產出ATP,也會形成蛋白質和其他必須分子中的一些胺基酸,當細胞有充足的食...

粒線體缺氧是元兇?! 《Science》兩論文共揭細胞「微核」破裂致腫瘤惡化機轉

2024-09-02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8月29日),美國紀念史隆·凱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SK)和義大利米蘭大學(UniversityofMilan)的研究人員,合作在期刊《Science》上發表了兩篇研究,共同詳細解釋出癌細胞中「微核」(micronucleus)會如何受粒線體缺氧時產生的活性氧(ROS)影響,導致其破裂,而使腫瘤更容易惡化,該研究為癌症新藥的開發提供了數項潛在標靶。微核是細胞染色體的一種異常現象,...

《Nature》首揭粒線體自帶「排除受損」機制 盼助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

2024-08-23 / 記者 巫芝岳
近(21)日,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TheHospitalforSickChildren)的研究人員,首次清楚揭示粒線體內膜褶皺(mitochondrial cristae)上,快速且短暫的重塑(remodelling)機制,這些褶皺若有部分受損,粒線體具有一套自我修復的機轉,能避免其損傷擴大,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有如「細胞發電廠」的粒線體,擁有外膜和內膜的雙層膜構造,其中內膜褶...

《Science》看到食物5分鐘 肝臟就做好消化準備!

2024-05-03 / 記者 李林璦
近日(4月26日),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axPlanckInstitute,MPI)代謝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上發現,當小鼠飢餓,但只能看到和聞到食物,卻不能吃掉食物時,大腦中神經細胞活化會讓肝臟粒線體在幾分鐘內發生變化,為代謝醣類做好準備,這項機制的發現可能為第二型糖尿病治療開闢新途徑。該研究發表於《Science》。在此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小鼠處於16小時的飢餓狀態,即使看到或聞到食物...

《Nature》子刊:靶向粒線體藥物逆轉高脂飲食肥胖 有助治療肥胖、糖尿病

2024-05-02 / 實習記者 鐘御慈
4月30日,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Institutet)醫學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高脂飲食(HFD)的C57BL/6N雄性肥胖小鼠接受口服粒線體轉錄抑制劑(inhibitorofmitochondrialtranscription,IMT)後,脂肪代謝增加且體重明顯減輕,恢復了對葡萄糖的正常耐受性,有望成為肥胖和第2型糖尿病的治療策略。此研究發表於《NatureMetabolism》...

《Nature》癲癇、帕金森氏症 竟與粒線體有關!?

2024-04-10 / 實習記者 鐘御慈
近(4)日,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ofHelsinki)研究團隊發現,POLG基因變異會影響粒線體在抗病毒防禦中的作用,導致逐漸惡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粒線體隱性共濟失調症候群(MitochondrialRecessiveAtaxiaSyndrome,MIRAS)。此研究發表於《Nature》上。 粒線體是正常細胞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們負責真核生物的能量...

《Advanced Science》首揭阿茲海默粒線體功能障礙機制 小分子藥可望逆轉!

2024-01-30 / 記者 巫芝岳
近(18)日,加州斯克里普研究所(TheScrippsResearchInstitute)的團隊,發現了阿茲海默症患者神經元粒線體能量受損的證據,若使用特定小分子藥物治療,逆轉粒線體的功能障礙,則可望改善神經元突觸喪失(synapticloss)的情況。該研究發表於期刊《AdvancedScience》。過去雖有證據指出,阿茲海默症可能與粒線體代謝功能障礙(dysfunctionalmitocho...

GenSight罕見眼疾基因療法 證視力改善持續三年

2023-03-14 / 記者 劉馨香
13日,法國基因療法開發公司GenSightBiologics公布,其開發的候選基因療法Lumevoq(lenadogenenolparvovec),在治療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的第三期臨床試驗REFLECT中確認,雙眼注射Lumevoq的患者,在追蹤3年後仍具有持續的療效和安全性。此外,雙眼注射比單眼注射,讓患者獲得更多臨床益處。REFLECT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第三期臨床...

《Nature Aging》光學調控粒線體膜電位 線蟲壽命顯著延長30~40%!

2023-01-03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30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ofRochesterMedicalCenter)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科學家,發現透過直接調控粒線體膜電位,可延長線蟲壽命30~40%的方法。該研究以快訊型論文(brief communication)形式,發表於期刊《NatureAging》。粒線體為一種具有雙層膜構造的胞器,先前研究已...

糖尿病又一新機制?! 臺灣粒線體研究揭開鈣離子恆定影響代謝疾病之謎

2022-09-13 / 記者 吳培安
人體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功能異常,竟然也和糖尿病有關?!近日,由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志豪及被譽為「臺灣粒線體之父」的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魏耀揮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透過實驗證明粒線體調節細胞內鈣離子恆定的功能對脂肪細胞分化及胰島素敏感性的重要性,有助於找出第二型糖尿病(T2D)等代謝疾病背後的機制及治療策略。這項研究已於2022年9月9日線上發表在《Fr...

陽交大揭粒線體基因調控癌細胞 有望成偵測頭頸癌標記

2022-05-06 / 記者 劉馨香
今(6)日,陽明交通大學表示,口腔生物研究所教授黎萬君與謝宜達博士研究團隊,證實粒線體轉錄因子(TFAM)及粒線體DNA(mtDNA)調控了癌細胞的特性,促進癌細胞的生長、惡化,顯示粒線體基因分子有潛力成為偵測頭頸癌的標記。該研究成果刊登在《CellDeathandDisease》,並獲選為該系列期刊的每月精選。針對正常細胞癌化的原因,黎萬君與謝宜達團隊不是從基因突變的觀點,而是從細胞代謝的角度切...

臺灣粒線體醫學35年創下的歷史【會員限定,5/22前開放閱讀】

2022-03-15 / 記者 王柏豪
有臺灣「粒線體之父」稱譽的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特聘研究員、兼任粒線體醫學暨自由基研究院院長魏耀揮,畢生的研究學思歷程,堪稱是臺灣粒線體醫學的歷史,他創立了「亞洲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AsianSocietyforMitochondrialResearchandMedicine)」以及「臺灣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不僅帶動亞洲粒線體醫學的發展,更奠定臺灣成為粒線體研究的領導地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