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癲癇、帕金森氏症 竟與粒線體有關!?

2024-04-10 / 環球生技
近(4)日,赫爾辛基大學(UniversityofHelsinki)研究團隊發現,POLG基因變異會影響粒線體在抗病毒防禦中的作用,導致逐漸惡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生——粒線體隱性共濟失調症候群(MitochondrialRecessiveAtaxiaSyndrome,MIRAS)。此研究發表於《Nature》上。 粒線體是正常細胞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它們負責真核生物的能量...

《Advanced Science》首揭阿茲海默粒線體功能障礙機制 小分子藥可望逆轉!

2024-01-30 / 記者 巫芝岳
近(18)日,加州斯克里普研究所(TheScrippsResearchInstitute)的團隊,發現了阿茲海默症患者神經元粒線體能量受損的證據,若使用特定小分子藥物治療,逆轉粒線體的功能障礙,則可望改善神經元突觸喪失(synapticloss)的情況。該研究發表於期刊《AdvancedScience》。過去雖有證據指出,阿茲海默症可能與粒線體代謝功能障礙(dysfunctionalmitocho...

GenSight罕見眼疾基因療法 證視力改善持續三年

2023-03-14 / 記者 劉馨香
13日,法國基因療法開發公司GenSightBiologics公布,其開發的候選基因療法Lumevoq(lenadogenenolparvovec),在治療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的第三期臨床試驗REFLECT中確認,雙眼注射Lumevoq的患者,在追蹤3年後仍具有持續的療效和安全性。此外,雙眼注射比單眼注射,讓患者獲得更多臨床益處。REFLECT是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第三期臨床...

《Nature Aging》光學調控粒線體膜電位 線蟲壽命顯著延長30~40%!

2023-01-03 / 記者 巫芝岳
近日(12月30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UniversityofRochesterMedicalCenter)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科學家,發現透過直接調控粒線體膜電位,可延長線蟲壽命30~40%的方法。該研究以快訊型論文(brief communication)形式,發表於期刊《NatureAging》。粒線體為一種具有雙層膜構造的胞器,先前研究已...

糖尿病又一新機制?! 臺灣粒線體研究揭開鈣離子恆定影響代謝疾病之謎

2022-09-13 / 記者 吳培安
人體細胞的「能量工廠」——粒線體功能異常,竟然也和糖尿病有關?!近日,由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志豪及被譽為「臺灣粒線體之父」的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魏耀揮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透過實驗證明粒線體調節細胞內鈣離子恆定的功能對脂肪細胞分化及胰島素敏感性的重要性,有助於找出第二型糖尿病(T2D)等代謝疾病背後的機制及治療策略。這項研究已於2022年9月9日線上發表在《Fr...

陽交大揭粒線體基因調控癌細胞 有望成偵測頭頸癌標記

2022-05-06 / 記者 劉馨香
今(6)日,陽明交通大學表示,口腔生物研究所教授黎萬君與謝宜達博士研究團隊,證實粒線體轉錄因子(TFAM)及粒線體DNA(mtDNA)調控了癌細胞的特性,促進癌細胞的生長、惡化,顯示粒線體基因分子有潛力成為偵測頭頸癌的標記。該研究成果刊登在《CellDeathandDisease》,並獲選為該系列期刊的每月精選。針對正常細胞癌化的原因,黎萬君與謝宜達團隊不是從基因突變的觀點,而是從細胞代謝的角度切...

臺灣粒線體醫學35年創下的歷史

2022-03-15 / 記者 王柏豪
有臺灣「粒線體之父」稱譽的馬偕醫學院創校校長、現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特聘研究員、兼任粒線體醫學暨自由基研究院院長魏耀揮,畢生的研究學思歷程,堪稱是臺灣粒線體醫學的歷史,他創立了「亞洲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AsianSocietyforMitochondrialResearchandMedicine)」以及「臺灣粒線體醫學暨研究學會」,不僅帶動亞洲粒線體醫學的發展,更奠定臺灣成為粒線體研究的領導地位。2...

《Cell》突變Tau蛋白影響粒線體功能! 首揭Tau完整交互作用 盼助神經退化疾病治療

2022-01-24 / 記者 巫芝岳
美國時間20日,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BuckInstituteforResearchonAging)的科學家,首次揭開已知和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相關的Tau蛋白突變,是如何影響神經細胞粒線體功能,及神經細胞最終如何釋放Tau蛋白,使其擴散到整個大腦的完整機制;對未來相關療法開發,可能提供莫大的助益。該論文發表於期刊《Cell》。該研究團隊使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衍生的神經細胞,透過...

《Nature》奧科學家解開粒線體關鍵蛋白質結構之謎 為疾病治療奠基礎

2021-10-08 / 記者 巫芝岳
近(6)日,奧地利科技學院(ISTAustria)的科學家,解開在所有哺乳動物粒線體蛋白質「超複合物」(supercomplexes)中,唯一結構仍未知的「CIII2CIV」超複合物,可說為這些蛋白質複合物的作用機制,拼上最後一塊拼圖,也幫粒線體疾病的新療法奠定更多科學基礎。該研究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在粒線體進行細胞呼吸時,電子傳遞鏈(electrontransportchain)中,...

粒線體療法新創CohBar 開發市場首見衍生胜肽治NASH藥獲美專利

2021-09-09 / 記者 劉馨香
美國時間8日,專注於開發基於粒線體的療法(MBT)的CohBar公司宣布,其獲得美國專利(No.11,111,271),涵蓋CohBar的主要候選藥物CB4211和相關成分,以及治療方法,包括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方法。新專利的期限至少到2037年,這不包括CohBar可能有權獲得的任何專利期限延長。若CB4211在美國獲得批准,新專利將有資格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橘皮書(...

模擬粒線體活細胞模型登權威雙期刊 兒童粒線體疾病治療帶來一線希望

2021-07-16 / 實習記者 蕭宇軒
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VPISU)的生醫科學與病理生物研究團隊,成功建立能夠模擬粒線體疾病的活細胞模型。這些細胞模型將為藥物研究和未來對疾病的研究打下基礎。該研究並已於5、6月前後發表於《Mitochondrion》和《BMCMolecularandCellBiology》。 粒線體是透過電子傳遞鏈產生ATP給予細胞能量,而傳遞鏈由五個蛋白質複合物組成。粒線體疾病患者可能在複合體Ⅰ或Ⅱ中存在...

英國Biobank 35.8萬人大規模研究 首揭粒線體DNA與一般疾病、身體特徵關聯

2021-05-19 / 記者 吳培安
近(17)日,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取自英國人體資料庫(UKBiobank)、多達35.8萬人的大規模樣本關聯性分析成果,並指出:以往被認為對一般疾病關聯很小的粒線體DNA遺傳變異,可能會增加第二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風險,也會影響到身高、壽命(lifespan)、血液生化值和肝腎功能等。這篇研究發表在《NatureGenetics》。 在此研究中,研究團隊利用UKBiobank中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