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生醫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商情中心
產業分析
公司重訊
漲跌排名
生醫永續
查找廠商
焦點人物
生醫人物
人物專訪
國際報導
專家觀點
生醫名人錄【影】
編輯專欄
創業投資
新創動態
投募專區
生醫攬才
【影】技術焦點鏡
產業活動
活動報名
活動快訊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生技雜誌
出版品
線上閱讀
編輯部公告
首頁
雜誌目錄
Vol. 122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Vol. 122
Vol. 121
Vol. 120
Vol. 119
Vol. 118
Vol. 117
Vol. 116
Vol. 115
Vol. 114
Vol. 113
Vol. 122
2024-12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RNA帶來三座諾貝爾獎,兩支拯救全球的疫苗。
臺灣生技研發如何與CDMO攜手,搭上全球核酸熱潮?
所有電子書
購買紙本雜誌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封面故事
RNA核酸藥品掀狂熱 引領10年藥物大未來?!
從2006年的RNA靜默研究,到去(2023)年的mRNA核苷酸修飾技術,今年,發現miRNA的兩位科學家,抱走了第三座諾貝爾生醫獎。人們對RNA已不陌生。新冠肺炎疫情下,mRNA家喻戶曉,但這項技術等了20餘年,才成功疫苗商品化。疫後,以RNA為基礎的新藥、疫苗、CDMO公司,全球核酸藥物開發掀狂潮!RNA將引領未來10年創新藥品開發新主流。臺灣如何把握先機卡位?優勢與挑戰又在哪裡?撰文:吳培安...
封面故事
盤點臺灣10家 核酸新藥、疫苗生技公司
核酸藥品被視為未來10年的藥物開發新主流,臺灣的生技公司也不落後,鎖定更廣泛的適應症或是現有的疫苗痛點,在疫情期間加速核酸產品線。本刊精選出10家來自產業界的核酸藥品開發團隊,帶您一覽國內在核酸新藥、疫苗產品開發前線!撰文/吳培安隨著全世界對基因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有更深的理解,產學界也攜手合作,探索以藥物調控基因表現的方式,將RNA開發成核酸藥品,包含藥物及疫苗,希望為傳染性疾病、罕見疾病、癌症、代...
封面故事
儲備本土核酸量能外 如何抓住核酸藥品、CDMO商機?
新冠疫情期間,從中研院、國衛院、工研院、DCB,到民間的TBMC、基米、建誼、予宇等,都投入了本土核酸藥品及脂質奈米微粒相關CDMO量能儲備。然而,國內專家及業者仍表示,在臺灣開發核酸藥品仍有許多面向尚待加強,特別是熟悉GMP製程的人才,以及如何躲避來自大廠的專利壁壘。撰文/吳培安一項生技新藥的開發,除了新藥研發團隊本身,往往也需要產業鏈的全面支持,特別是委託開發及製造服務(CDMO),更是幫助研...
封面故事
智新生技siRNA新藥崛起 入選美國BARDA曲速夥伴會員
一群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於2023年才創立的智新生技,直取近年藥物治療顯學的「核酸療法」與日興月異的「傳染性疾病」,技轉澳洲GeneCompany的新型RNA干擾(RNAi)技術與創新脂質奈米子(LNP)及細胞外囊泡(EVs)載體包覆平台,短短一年多,開發出新冠肺炎與流感2款RNAi療法,並入選為美國政府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機構(BARDA)轄下「快速反應夥伴關係計劃(RRPV)」的會員,及澳洲政府...
封面故事
聖安三特異性抗體將進臨床 外泌體核酸腫瘤新藥蓄勢待發
技轉自中國附醫周德陽院長10年研發成果,聖安生醫(6926)成立僅7個月就興櫃,爾後更聚焦於創新抗癌靶點HLA-G及奈米抗體技術,開發出2項放眼世界的獨特技術平台。其中,由三特異性T細胞銜接體衍生的實體癌抗體藥SOA101即將在臺啟動臨床收案,外泌體包裹miRNA穿越血腦障壁、幫助患者打擊抗藥性腦癌的SOB102,正在臨床前階段蓄勢待發。撰文/吳培安2022年11月24日,技轉自中國附醫院長周德陽...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輕舟已過萬重山……
今年下半年到年終封關前,一些朋友的生技公司,包括:富禾生醫、奧孟亞、雲象科技、永笙生技等,都順利興櫃掛牌,全福生技則是轉掛牌上市。在替朋友開心之餘,他們一路匍匐前進的許多酸苦,以及臺灣生技股的翻騰起伏,也在我腦海浮沈……。 臺灣生技產協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前輩,多次在演講中以美國為例分析,「美國是全世界生技產業發展最領先的國家,其成功要素主要有三:傑出優秀的創新科技和團隊、...
Special Report|特輯
更多
特輯
北醫3個月HIS 3.0實現系統升級 生成式AI 融入醫護日常
臺北醫學大學體系以一校六院的整合式數位創新,將近年來熱議的生成式AI(GenerativeAI,GenAI)融入醫療資訊系統(HIS)中,在短短3個月內完成北醫大附設醫院、萬芳醫院及雙和醫院3家附屬醫院HIS3.0的升級,並將AI智慧融入醫護同仁的「日常工作」中。AI一鍵彙整生成護理交班/轉床紀錄、患者病歷,直擊醫界難解的「醫護人力」挑戰,實踐真正的智慧醫院。撰文/李林璦 您印象中的傳統醫院是什麼...
Library | 知識庫
更多
生醫知識庫
台寶楊鈞堯、長佳智能李友錚、碩準呂韻綺 奪最佳CEO前三名!
「2024第三屆環球生技臺灣新創CEO獎」,從7月啟動,歷經三個月的擴大辦理、徵件、書面評審、網路人氣票選,10月25日,18位生醫CEO在3分鐘簡報競賽後,經重量級創投代表、執業會計師、學研及產業專家評審團評量,選出前三名:台寶生醫執行長楊鈞堯、長佳智能總經理李友錚、碩準生技執行長呂韻綺;最佳人氣獎由生達方生醫執行長暨創辦人林伯霖勇奪,最佳潛力獎由貝爾威旭策略執行長徐瑞瑛獲得。撰文/李林璦、吳培...
生醫知識庫
理事長吳忠勳: 兩通電話內解決產業各種困難!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生物產協)於10月16日,舉行第十八屆第一次會員大會,由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wCTaiwan)協辦,以「生技創新茁壯之路」為題,從「全球生醫產業趨勢與展望」作為開場,進一步探討「新創募資到IPO:臺灣生醫資本市場展望」,邀請到產業、投資、學研界專家共同針對「人工智慧(AI)技術驅動生醫創新力量」及「健康臺灣願景中鏈結國際資金的機會與挑戰」進行焦點座談,晚宴更匯聚超過350...
生醫知識庫
亞美登創投揭國際醫材熱點: 微創醫材、AI、5高成長領域
10月30日,亞美登健康科技創投(AmedVentures),舉辦年度「臺美醫療創新:跨域合作與國際市場拓展論壇」,會中介紹全球醫療器材產業發展趨勢,邀請到前亞培(Abbott)全球行銷資深副總裁、OstialCorp.執行長MichaelBuck,以及Base5Genomics執行長SolomonEndlich,分別以心血管醫材創新及免疫基因體為題演講。撰文/吳培安、李林璦 亞美登健康科技創投董...
生醫知識庫
諾獎得主Schekman開講 中醫大展多項外泌體轉譯潛力
11月2日,由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主辦,國科會及台灣胞外體學會(TSEV)共同主辦之「國際外泌體前瞻研究及創新治療論壇」,特別邀請到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RandySchekman擔任主講嘉賓,與來自國內外的頂尖學者及業界代表,從基礎研究、創新技術到療法,探討細胞外囊泡及外泌體的應用潛力。撰文/吳培安、彭梓涵 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蔡長海致詞表示,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
生醫知識庫
迎戰國際交易 跨境取美關鍵技術全攻略!
產業技術司指導、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規劃並與環球生技合作,在11月5日、7日、12日、14日舉行舉辦四場「國際技術移轉法遵議題工作坊」,議題涵蓋「美國關鍵生物技術出口法規」、「生物技術引進租稅議題」、「跨境技術移轉與授權重要條款」,及「跨境技術移轉法律風險與爭議」,協助臺灣生技產業更加熟悉技術引進、國際合作中的相關法律規範限制與租稅議題,促進生技產業的發展。撰文/李林璦、彭梓涵、吳培安「疫情時,臺...
People | 人物
更多
人物
林羣
安富資本、全福董事長林羣 制霸生技策略心法
今年12月,專注於轉譯醫學的全福生技(6885)從興櫃轉上市。去年同期遭遇核心產品乾眼新藥RBM421三期解盲失利的全福,短短一年,歷經董事長林羣口中的「三百日維新」後,「逆轉勝」成功挺進上市,不僅為臺灣生技產業樹立一個別具意義的教案,也為林羣個人再增添一筆成功戰績。同時掌領安富資本的林羣,近兩年陸續投下生技項目,一股以「林羣為首」的新勢力正逐漸制霸生技圈,這位接連讓美時、全福「反敗為勝」的「生技...
Industry | 產業趨勢
更多
產業
全臺首家取歐盟新制IVDR認證! 新穎生醫腎病變檢測進攻澳洲、馬來西亞
新穎生醫(6810)是臺灣第一家通過歐盟新制《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法規》(IVDR)的公司!這是歐盟公告7年來,臺灣首款產品通過IVDR新制,新穎此次取證後將以快速註冊路徑在澳洲申請上市、馬來西亞換證,持續擴張國際市場賽道。撰文/李林璦新穎生醫(6810)在今年9月30日宣布,腎病生物標記檢測試劑DNlite-IVD103取得歐盟《體外診斷醫療器材法規》(IVDR)認證,適應症從預測二型糖尿病患的腎病...
產業
莫德納如何全面導入數位解決方案?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已逐漸應用到各行各業,但在生物製藥領域,因臨床資料具有敏感性,不少生技公司因此禁止員工內部使用ChatGPT。但莫德納不只大力擁抱,還培養公司員工AI思維,他們怎麼透過AI讓mRNA療法的開發事半功倍?又如何利用AI加速個人化癌症疫苗發展?撰文/彭梓涵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預測蛋白質結構」研究,由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化學教授DavidBaker,與GoogleDee...
KOL | 專家觀點
更多
專家觀點
楊銘欽
政策法規
平行審查、暫時性支付、提升薪資水平 「財務毒性」解方!
楊銘欽現為臺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專注於健康規劃與評估、經濟評價、衛生行政與健康保險等領域的研究。他同時擔任第六屆臺灣健康保險學會副理事長,積極推動健康保險制度的改革與進步,以提升全民健保的公平性與效能。此外,身為「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起草人之一,他亦致力改善罕見疾病患者的藥物可及性,為需要特殊照護的病患發聲,並透過政策倡議,期望為社會帶來正向改變。責任編輯/黃佳啟為實現賴...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2024臺灣生技醫藥精彩表現總回顧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亞洲微生物體趨勢論壇迎10週年 微生物嘉年華明年1月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