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臟復甦技術齊發《NEJM》!有望擴兒童、成人心臟移植
2025-07-18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7月16日,兩項發表在《NEJM》的研究,展現心臟移植技術的突破進展。其一是透過體外連接主動脈導管向心臟打入含氧血液、回收、再加氧,成功復甦兒童心臟;另一則是在捐贈者去世後注入冷卻保護液,使心臟維持放鬆未復甦狀態,供後續移植使用。這兩項技術可望提升可用心臟數量。目前大多數可供移植的心臟來自於被宣告腦死,但心臟仍在跳動的人,然而並無法滿足目前對心臟移植的大量需求。此外,為了讓這些心臟符合心...
狗醫生早期診斷?!英國雙盲研究證實狗能辨認帕金森氏症體味
2025-07-17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14日,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ofBristol)、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ofManchester)與醫療嗅探犬慈善機構(MedicalDetectionDogs)合作,訓練一隻黃金獵犬與一隻拉不拉多犬辨識帕金森氏症與非患者共205個皮脂拭子樣本,透過雙盲試驗證實狗的嗅覺有望成為更快速、非侵入性、普及性更高的帕金森氏症早期檢測方法。研究結果已發表在《TheJou...
中國生物製藥近10億美元收購禮新醫藥 瞄準國際授權熱門藥
2025-07-16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昨(15)日,中國生物製藥(SinoBiopharmaceutical)宣布,將以9.5億美元金額,收購中國腫瘤專科公司禮新醫藥(LaNovaMedicines)尚未持有的95.09%股份,以進一步拓展其在腫瘤治療領域的版圖,堪稱今年亞太製藥領域最大的交易之一。 中國生物製藥早在去年11月以1,980萬美元的金額收購了禮新4.91%的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後,禮新將成為中國生物製藥的間接全資子公司。 ...
腸道菌助抗癌!《Nature》揭腸道菌H. mulieris改善小鼠PD-1抑制劑療效
2025-07-15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7月14日,東京國家癌症中心(NationalCancerCenter)的免疫學家西川博嘉(HiroyoshiNishikawa)團隊,於50名癌症病患的糞便樣本分析中找出名為Hominenteromicrobiummulieris(H.mulieris)的微生物,可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樹突細胞,進而顯著增強小鼠對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
因應川普行政命令 NIH緊急叫停數十項高風險功能增益研究
2025-07-14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7月11日,外媒報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根據川普的行政命令,要求對可能具危險性的「功能增益」(GainofFunction,GOF)研究啟動嚴格監管。NIH已審查超過7萬1,000項研究計畫,目前已暫停約40項可能符合高風險GOF研究的計畫,另有172項被標記為可能須暫停或終止。 遭暫停的研究項目中,包含針對結核分枝桿菌(Mtb)這種從未引發GOF疑慮的病毒,其他則涵蓋COVID...
物理刺激竟能誘導分化?《Advanced Science》MSC穿越狹縫可轉化骨細胞
2025-07-10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5月8日,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機械生物學研究所(MBI)團隊發現,人類間質幹細胞(MSC)在穿越狹窄空間時的物理動作,會影響其分化走向,並促使MSC轉化為骨細胞。此研究發現,細胞行為不僅受化學訊號影響,物理環境也具關鍵作用,未來有望透過物理方式來引導細胞分化,為新療法開啟研發契機,研究結果已發表在《AdvancedScience》。 ...
成年大腦神經新生百年爭論落幕?《Science》AI發現海馬迴354個潛在神經前驅細胞
2025-07-10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3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Institutet)研究團隊,利用機器學習以及單細胞轉錄體學(Single-celltranscriptomics),在成人大腦海馬迴中發現具有神經前驅細胞(neuralprogenitors)基因特徵的細胞,可以在成年後分裂並產生神經元,有望結束長達一世紀關於成年後神經新生(neurogenesis)的爭議,研究結果已發表在《Science...
FDA批准全球首款非處方無袖帶血壓監測手環
2025-07-09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8日,瑞士醫療科技公司Aktiia宣布,其開發採用光學感測器進行血壓量測的Hilo手環,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成為全球首款可在藥局販售的非處方(OTC)無袖帶血壓監測裝置,預計將於2026年在美國上市。 此次Hilo手環獲得FDA核准,突破無袖帶血壓監測技術長期難以普及的瓶頸。 Hilo手環具備持續量測血壓的功能,準確度與傳統的充氣式袖帶血壓計相當。該裝置僅需每月進行一次校...
大腦MRI「讀」年齡?!新型老化時鐘提早預測衰退、失智症
2025-07-07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7月1日,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5萬張腦部核磁共振造影(MRI),建立了一個新的「老化時鐘」(Ageingclocks),用以評估受試者老化程度以及未來罹患老化相關疾病的風險,相較傳統的血液檢測老化時鐘更具優勢。研究結果已發表在《NatureAging》。 科學界一直以來努力開發能真實反應身體老化程度的指標,也就是可以評估一個人罹患與年齡...
臺大醫院50萬人、17年研究:40~49歲篩檢大腸癌可顯著降低死亡風險
2025-07-03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今(3)日,臺大醫院發表一項最新社區研究,證實將糞便潛血免疫檢查(FIT)篩檢起始年齡從50歲提前至40至49歲間,相較於50歲才開始篩檢,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該研究成果為預防大腸癌提供實證依據。研究全文已發布於《JAMAOncology》期刊。 本研究由臺灣大學醫學院內科邱瀚模教授與公共衛生學院陳秀熙教授發起,追蹤基隆與臺南市超過50萬名40至49歲民眾的社區篩檢資料共17年。研究團...
發炎老化只是文明病?《Nature Aging》推翻觀點 原住民發炎指標未因老化而升高
2025-07-03 / 實習記者 康育華
美國時間6月30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University)團隊分析了來自義大利、新加坡、玻利維亞與馬來西亞原住民族群血液中19種細胞激素(cytokines)在各年齡層的表現量變化,發現在兩組原住民族群中,發炎指標並未隨年齡上升,也未與健康問題相關。這項研究挑戰了發炎與老化相關的既有觀點,很可能只是工業化社會下的特殊現象。研究結果已發表於《NatureAging》。 發炎是免疫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