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5)日,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慧諴團隊發表研究,其針對藥物成癮研究中,除了大鼠或小鼠外缺乏更經濟動物模型的痛點,成功以斑馬魚建立甲基安非他命成癮模式,並首次延伸到成癮行為的消除、戒斷和復發的階段。該研究也已在去(2023)年12月發表於期刊《Addiction Biology》。
在藥物成癮行為研究中,科學家會運用一種古典條件制約學習,稱為「場地制約偏好」(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來模擬類似的行為;實驗動物經藥物與環境制約訓練後,會將藥物所產生的欣快感與其配對的環境線索聯結,而產生偏好行為,是研究藥癮記憶的常用模式。
過去在藥物成癮行為研究上,多以大鼠或小鼠為主,科學家雖曾嘗試用斑馬魚來建立場地制約偏好,但大多僅限於測試藥物是否引發場地制約偏好行為,缺乏對後續偏好行為的消除與復發進行探討。
斑馬魚與人類約有70%的同源基因,加上繁殖容易快速、飼養成本低廉,近年來成為取代鼠類主要的實驗動物。
而陳慧諴的研究團隊,在斑馬魚對甲基安非他命產生場地制約偏好行為之後,藉由改變場地配對訓練,或重複測試訓練的方式,進行消除場地制約偏好的訓練,削弱原本藥物與其配對的環境之間的聯結。
他們發現,在制約偏好行為消失之後,再度給予甲基安非他命,或利用追逐誘發壓力的狀況下,均會引起場地制約偏好的復發行為。
且在經過14天的戒斷後,甲基安非他命或壓力,皆可再度誘發顯著的偏好行為,類似成癮者長期戒斷後復發的狀況。
研究團隊同時也觀察到,特定藥物對於斑馬魚這項場地制約偏好的影響,和大小鼠相同。例如多巴胺D1受體拮抗劑SCH23390,可以抑制甲基安非他命引發場地制約偏好,鴉片受體拮抗劑納曲酮(naltrexone)則可以減少甲基安非他命誘發的復發反應,而α2受體激動劑可樂定(clonidine),可以防止壓力所誘發的復發反應。
這項研究成功利用斑馬魚建立甲基安非他命場地制約偏好的成癮模式,此外,其結果也顯示,該斑馬魚模型對藥物的預測效度和大小鼠相近,未來可望取代大小鼠,進行新興毒品成癮性以及藥癮渴求和復發的研究,有助於成癮治療的藥物與策略研發。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