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北生技小聚」首場

萬芳醫院陳榮邦、KPMG蘇嘉瑞 解析醫療AI切入點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2-06-09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2022台北生技小聚」首場:AI醫療影像臨床大解密。(攝影/賴俊睿)
今(9)日,由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與北醫加速器合辦的「2022台北生技小聚」系列論壇,首場以「AI醫療影像臨床大解密」為主題,上半場邀請到萬芳醫院AI暨生計創新中心陳榮邦主任,與KPMG安侯生技顧問公司蘇嘉瑞總經理,分別分享醫學影像醫材研發觀點和全球智慧醫療產業趨勢。
 
台北市產業發展局吳欣珮副局長致詞表示,今年第一場生技小聚,主題定為AI醫療影像相關在醫療照護的臨床應用,是由於醫療AI近年發展快速,也發展出許多解決方案。
 
去年生技醫藥條例已把「精準醫療」納入獎勵範圍,臺北生技獎也首次設立跨越卓越獎,金獎得主就由開發腦出血AI判讀、全球第一個獲得台美FDA雙認證的Deep01獲得,她也也十分期待今年得主有更驚艷的表現。
 

萬芳醫院陳榮邦:以專業洞察醫療真實需求

 
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AI暨生技創新中心陳榮邦醫師,由醫學影像臨床實務的經驗,以「從真正的開發需求到符合人性的產品」為題,首先點出從事醫療器材研發要注意的觀念。
 
陳榮邦認為,研發醫材產品之前,要找到的是醫療的「真實需求」(true need),而不是浮濫的未滿足需求(unmet need),關鍵的差別是對醫療臨床極其專業的洞察。
 
他舉例,1993年Harry K. Genant教授提出視覺「半定量法」,以每塊脊椎上的6個定位點來判讀椎體的變形程度,成為診斷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標準。經過三十年,無論科技如何改變,像是陳榮邦與廣達集團合作開發的「自動偵測定量脊椎壓迫性骨折AI系統」,也仍以Genant的方法為依歸。
 
陳榮邦表示,這6個定位點就是此項醫療的關鍵軸心,是專家在臨床作業中看透問題,並找到的解決方案。
 
陳榮邦說,曾有公司研發不僅能「聽」,還能「看見」心音波形的電子聽診器,然而上市至今並沒有獲得市場認同,因為這根本不是醫療場域上真正需要的產品。
 
陳榮邦指出,研發醫療產品不是發揮創意,而是一路解決當下的問題,進而累積技術的演變。
 

KPMG蘇嘉瑞:台灣數位醫療發展還需法規調和

 
KPMG安侯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蘇嘉瑞總經理,則從全球商業市場角度分享智慧醫療產業趨勢,並觀察台灣可切入的利基。
 
蘇嘉瑞說,2021年全球飽受疫情影響,診斷試劑銷售非常好,加上供應鏈不足、通貨膨脹,超過一半的投資者認為,今年在生技醫藥併購投資上會有更好的表現。
 
但以去年健康照護領域併購來看,主要還是以遠距醫療、電子病歷、醫療流程相關的公司為主,反而人工智慧(AI)領域的併購並不明顯。
 
KPMG也從全球七大產業中邀請超過一億美元營收的公司,調查其對AI的需求,數據顯示,像是政府機關、生技產業,對於AI的需求,反而比大家想像來的少。他解釋這或許是與資安風險與科技造成的偏差(bias)顧慮有關,因為醫療最在乎的就是病人隱私與醫療糾紛。
 
不過實際上目前發展醫療AI判讀,其能力都不遜於醫師,只是AI醫療發展當前最大挑戰,還是回歸到醫師是否會採用、醫院是否會購買等問題。
 
至於台灣在發展數位醫療上的利基,蘇嘉瑞說,台灣在晶圓代工、產業鏈組合,以全球來說都是名列前茅,因此台灣也將精準醫療、數位醫療納入國家重要發展政策,同時在法規上做很多鬆綁。
 
不過他也認為,除了法規鬆綁,最重要的還是需要「法規調和」,以讓台灣開發的產品,增加在國外上市的機會。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