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市長柯文哲(攝影/羅翊方)
柯文哲致詞表示,過去幾年全世界的生技產業都進步相當快速,疫情促使公共衛生、防疫藥物與醫療蓬勃發展,加上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讓臺灣生技醫藥、精準醫療、數位醫療遍地開花。臺北市政府也透過臺北生技獎、生技小聚與臺北市生技產業高峰論壇來促進產業發展、對話交流,一同激盪、預測臺灣生醫產業未來趨勢。
柯文哲指出,臺北市主力發展的是ICT與Biotech,尤其是ICT為臺灣的強項也是推動生技發展的策略之一,台北生技園區有1萬5000坪的空間可提供生技公司進駐,目前都已滿租,顯示臺北是發展生技產業的重鎮,透過三鐵共構,可串聯中研院、生技中心、衛福部、食藥署等單位,並與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形成良好的互補產生群聚效應,推動臺灣生技產業。
(圖說:預測未來五大生醫技術趨勢 吳漢忠:醫藥研發能力是國力象徵!攝影/羅翊方)
規畫長期國家型計劃、建構完善生態系 打造臺灣科技島
吳漢忠與大家分享全球與臺灣有哪些前瞻生醫產業與科技發展,他表示,目前全球生技醫藥市場從2018年到2025年年複合成長率最高的是生物藥品(Biologics)為9%,而從適應症來看,最多的還是以癌症治療為最大宗,疫苗領域也在疫情後逐漸成長。吳漢忠表示,生技醫藥的研發成本每10年增長2-2.5倍,顯示研發藥物是一種國力的象徵,例如瑞士的出口收入有40%源自生技/醫藥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5個生技產業聚落建立出完善的生態系、以及知名企業紛紛在瑞士設立研究中心也衍生出許多併購機會。
而另一個可學習的典範國家為以色列,其科學及科技人才密度是全球最高,政府鼓勵產學合作,以希伯來大學為例,截至2019年就註冊超過1萬個專利,技轉高達900項,累計新創公司達130家,每年創造超過20億美元的收入。
吳漢忠分享,臺灣在全球健康照護指標中排名第1,生醫聚落也趨於完整。他表示,生醫上市櫃產業市值在2021年已達到1兆3,465億元,生技產業營收也達到7,107億元,近期,也有4大國際授權合作案,包括台微體、合一、安成生與逸達;並有10項新藥獲得國際藥證,臨床試驗也在近17年間增長3.2倍,應思考是不是該規畫長期的國家型計畫,以政策支持臺灣生技產業再突破發展。
AI、基因編輯、合成生物、核酸藥物、再生醫療 五大未來技術趨勢
吳漢忠也分享未來10年的5大生物技術發展趨勢,包含人工智慧及數位化醫療照護、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合成生物體工程、核酸疫苗與藥物、再生醫學及細胞治療。
吳漢忠指出,預估細胞/基因治療與核酸藥物在6年內銷售額將成長10倍,而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已發表了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mRNA次世代疫苗,也建立了完備的核酸先導核心設施,可進行核酸藥物、脂質奈米顆粒(LNP)研究、分析與製備。
(報導/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