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湯龍、周涵怡:持產學、臨床鏈結利基! 台灣應搶佔全球胞外體先機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4-05-31
沈湯龍、周涵怡:持產學、臨床鏈結利基! 台灣應搶佔全球胞外體先機 (攝影/鐘御慈)
近(28)日,由圖爾思生技及台灣胞外體學會共同主辦的「疾泌-發掘胞外體(EVs)的潛在力量」研討會中,本刊專訪到台灣胞外體學會創會前理事長/台大植微系教授沈湯龍,和台灣胞外體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副教授周涵怡。剛赴澳洲墨爾本參加國際胞外體學會年會(ISEV Annual Meeting)回國,兩位學者皆強調台灣發展胞外體相關產業的利基,以及當今正逢該領域快速起飛的機會下,台灣應如何抓住契機。
 
周涵怡表示:「我們在ISEV年會中看到,目前全球胞外體的發展非常快速,甚至可說超越指數級成長;在此情況下,誰能『快速將胞外體的製程技術和前端研發結合』,就可說是掌握了成功的關鍵。」
 
她也指出,台灣在胞外體的學術研究表現頂尖,也具備生物製造的基礎,因此台灣在此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很有機會佔上風。
 
沈湯龍也強調了產學鏈結的重要性,並表示,尤其台灣的基礎生醫研究和醫院合作十分密切,學術研究的成果進入臨床階段時,開展試驗也相對容易,這對胞外體這項迫切需要學界和臨床、產業界一棒接一棒接續的領域十分重要。
 
周涵怡也分享,學會目前正在規劃爭取2027年在台舉辦國際胞外體學會年會的機會,期望這場一次匯聚全球胞外體產學翹楚、吸引上千產學研人參與的國際盛事,能拓展國內外泌體產業的眼界,也更增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繼韓、日後 臺灣成全球第三國! 樂見法規開放人源胞外體使用

 
今年3月,台灣正式公告修正後的「化粧品禁止使用成分表」,在化粧品中使用人源胞外體,經個案審查通過後可開放使用。
 
沈湯龍表示,他們相當高興衛福部能在法規上給予相當程度的開放,這也讓台灣成為繼南韓和日本後,第三個有法規和指引明確開放人源胞外體使用的國家。
 
「美國目前雖未特別制定法規範胞外體,而是讓胞外體相關應用當作一般藥物發展,但這項細胞衍生物與傳統的小分子、大分子藥仍有差異,因其高度的異質性,因此其製程、品管等應需要更特別給予規範。」沈湯龍說。
 
周涵怡也認為,雖然法規發展永遠難以真的達到「足夠」,但她樂見法規並非一開始就「訂死」或給予諸多限制,如此,整體產、學界才能更順利地茁壯。

沈湯龍表示,他們相當高興衛福部能在法規上給予相當程度的開放,讓台灣成為繼南韓和日本後,第三個有法規和指引明確開放人源胞外體使用的國家。(攝影/鐘御慈)
 

從癌症、幹細胞跨入胞外體研究 盼增胞外體學術經費投入

 
胞外體的相關研究,約在1980年代開始蓬勃,其在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潛力,更約是2000年後才被證實,此外學術研究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沈湯龍和周涵怡也在專訪中,分享了他們分別踏入胞外體學術研究的歷程。
 
沈湯龍表示,長年從事癌症轉移機轉研究的他,從美國博士後研究結束回台7、8年後,開始發現若要解釋許多腫瘤相關機轉,僅專注於研究細胞內的分子機制似乎將遇到瓶頸,在與國外學者交流下,他開始探索腫瘤微環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研究領域,並因此跨入胞外體研究。
 
沈湯龍也於2015年,在和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合作的研究中,發現胞外體對腫瘤細胞轉移的重要性,即胞外體會幫助癌轉移的器官趨向性,藉由改變特定部位的環境,而使癌細胞更容易存活。這項研究證實了近140年前癌症轉移的「seed and soil」假說,因此也獲得期刊《Nature》的接受報導。
 
周涵怡則是從幹細胞生物學背景出發,開始探索到和細胞間訊息傳遞密切相關的胞外體。她強調,基礎研究可說是解謎這些未知事物最重要的一環,相對失敗率也最高,過程中可能經歷各種正反面激辯和拉鋸,但這都是人類追尋科學真理時的必經之路。

周涵怡則是從幹細胞生物學背景出發,開始探索到和細胞間訊息傳遞密切相關的胞外體  (攝影/鐘御慈)

兩位科學家也表示,他們期望國科會等單位能在胞外體學術研究上投入更多專案和經費,讓台灣在全球發展這項重要領域之初,就能有足夠資源研究,降低未來落後國際的機率。
 
他們也表示,對學界而言,相當樂見國內有如同圖爾思生技這樣的公司投入,成為產業和學界合作夥伴,相比於國外許多胞外體研究團隊,得自己建構各項檢測、分析等實驗方法,台灣在有公司提供服務和儀器的協助下,可有效加速研發。
 
「如同台灣電子業的經驗,專業分工、一起打群架的模式將能有效提升效率,也可降低整體開發成本。」周涵怡和沈湯龍說道。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