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兩天的NBRP Demo Day活動,是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主辦,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衛福部食藥署(TFDA)、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共同協辦。
羅聞全以「如何加速生物技術成長」為題,首先指出在1900年之後,全球人口數量因製造、農業、生醫等科技急速增長。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影響因素是「金融工程」的發展,因為在發展任何前所未有、突破性的科技時,都絕對需要大量資金挹注。此外,AI與多體學、大數據、機器學習亦趨重要。
羅聞全指出,對投資人而言,投資生技新藥公司雖可能創造極高的報酬,但其波動風險也相當劇烈,「在這種可能只有5%機率成功獲利、95%機率會失敗慘賠的情況下,投資者很難勇敢掏出錢來。」
他以衡量投資報酬和波動風險比率的「夏普值」(sharpe ratio)計算說明,夏普值由「報酬率除以波動風險」而來,生技新藥公司報酬率雖高,仍因波動風險太大而導致夏普值過低。
若要提高夏普值,需設法提高報酬率或降低風險;另外,若能透過大筆資金進行投資組合布建,而非單投資一家公司或一項技術,也可望提高夏普值。
生物金融學創始人羅聞全,分享對於高風險、高報酬的生技新藥研發公司,應具備的資金和募資策略。 (攝影/吳培安)
善用基因資訊、優先審查憑證 助罕病藥物研發
羅聞全也表示,在患者數量極少、研發較不容易的罕見疾病領域,藥廠通常較不願意投入開發。然而,在當今許多新技術的幫助下,罕病療法研發也可望出先新的典範(paradigm)。
羅聞全提出,相較於過去從人群中找出特定罕病再開發藥物的模式,現在或許可以「反向操作」,以基因檔案(genetic profile)從人群內尋找共同的基因變異,再從中找出研發目標,就可望加速藥物研發。透過此方法,目前全球前20大暢銷藥物中,包括明星藥Keytruda在內,超過半數已成為「用於罕病的藥物」。
對於超罕見疾病(ultra-rare disease)療法的開發,羅聞全建議可善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優先審查憑證(PRV)」的機制,讓該公司下一項藥物(不限罕病)獲得FDA在6個月內審查完畢、搶先上市的寶貴機會。若先透過罕病療法取得PRV,還能出售PRV給其他的公司以換取資金,藥廠若能控制好研發成本、談得好的PRV價格,也能順利創造收益。
羅聞全也分享生技公司四大常見的失敗原因——科學/醫學技術無法實行、資金耗盡、投資人失去興趣,以及整體經濟衰退。他表示:「其中後三項都是資金因素!所以管理好資金的風險非常重要。」
他也特別從文化角度,分享公司募資時應有的心態。
羅聞全指出,「孝順、不該丟臉、不該厚臉皮」是相較於西方,亞洲文化特有的心態。他建議,台灣募資者應採用完全不同的心態,勇於挑戰現狀、不怕丟臉、不怕厚臉皮。募資的目的並非只為己利,而是心繫於科學/醫學本身和亟需療法的病人,同時對已病逝的生命抱持感謝,且不需覺得自己是厚著臉皮才成功而有歉疚感,應該想著成功開發新藥才能幫助到更多病人。
羅聞全最後總結道:「資金不需是一項零和遊戲(zero-sum game),透過正確的資金策略和規模(scale),我們能夠因做正確的事而把公司經營得好(do well by doing good)!」
(報導/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