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 2024 NBRP Demo Day

MIT生醫轉譯巨擘Harvey Lodish 親授生醫創新生態圈成功三要件!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4-05-28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學系、生物工程系終身教授Harvey Lodish,於NBRP Demo Day活動演講。(攝影/李林璦)
 
今(28)日,由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主辦,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衛福部食藥署(TFDA)、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共同協辦的第四屆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招商暨人才與技術媒合會(NBRP Demo Day)盛大展開。首位講者邀請到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生物學系、生物工程系終身教授Harvey Lodish,帶來其在全球巡迴演講的經典主題「打造穩健生醫創新生態系」(Building a Robust Biomedical Innovation Ecosystem)。
 
Harvey Lodish被譽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頭號人物,他是促使波士頓旗艦級研究機構——MIT Whitehead生醫研究所的創始成員,同時也是國際公認的分子細胞生物學大師級學者,曾指導的博士生及博士後研究員超過200名,其中2位是諾貝爾獎得主;他擔任主編的《分子細胞生物學》(Molecular Cell Biology),更已翻譯成13種語言,成為全球分子生物學領域必讀教科書。
 
除了學術成就外,Harvey Lodish更是一名連續創業家,其在細胞發育生物學的深厚專業,是生技新創發展的堅實後盾。迄今,Harvey Lodish已經擔任14家生技公司的創辦人及科學顧問委員,其中包含在2011年被賽諾菲(Sanofi)以200億美元收購的Genzyme、2008年被武田(Takeda)以88億美元收購的Millennium等,創造百億美元的商業價值。
 
從2007年到2016年,Harvey Lodish還擔任麻省生命科學中心科學顧問委員會總創辦人(Founding Chair of the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of Massachusetts Life Sciences Center),該中心為麻省經濟開發秘書處的獨立機構,由具有資深經驗的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導麻省在生命科學領域總計15億美元的投資,幫助生命科學公司成長。
 
Harvey Lodish強調,在針對特定疾病開發療法的過程中,學研界實驗室、醫學中心、研究型醫院等非營利組織肩負的任務是找出一種以上的候選療法,並能夠在細胞培養或動物模型中驗證,而不是開發藥物。
 
「這些研究成果若無法以專利保護、授權給營利實體(for-profit entity),就可能會埋沒在文獻之中、永遠無法成為救人的療法。若能將之轉移到營利企業手上,就有機會在通過法規監管單位批准後,進一步成為拯救全世界患者的療法,也能為投資人創造商業價值。」Harvey Lodish說。
 

Harvey Lodish被譽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頭號人物。(攝影/李林璦)
 

投入生技產業、創辦公司 竟在未來幫助了自己的孫子!

 
Harvey Lodish回顧生物科技的崛起,起源於1970年代DNA重組技術以及1980年代蛋白質療法的興起。在這股浪潮之中,不僅誕生胰島素、凝血因子、紅血球生成素等有別於傳統小分子藥的重組蛋白藥,美國麻州劍橋的第一批生技公司也在此時發跡,如百健(Biogen)、Genzyme、Immunogen等。
 
他表示,要啟動一家成功的生技公司有許多基礎要件。產品開發方面,首要是機密(proprietary)及保護智慧財產權(IP),因為涉及到科學家較不熟悉的商業決策,因此需要技術授權辦公室(TLO)的協助,讓技轉的過程更順利;其次是扎實的商業計畫,團隊需要考量到包含研究、開發、測試數年的成本,並深入了解目標市場與規模,以及定價、競爭、專利保護、自由營運(freedom to operate)等。
 
團隊方面,公司的領導人通常需要有多年的生技或製藥公司成長/營運經驗,具備研發、醫療、商業、金融或政府法規的專業,以及優異的跨領域溝通能力。新創公司邀請兼具高度專業及熱忱的醫學博士(MD)和博士(PhD)主導研究專案,可充分支持與訓練實驗室技術員專注產品開發。
 
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會通常由在生技製藥、產業經營具有豐富經驗的人擔任,他們也是吸引創投等投資人支持的關鍵;科學諮詢委員會則負責審查所有的研究與開發項目,必須具備高度的專業與經驗,由學術和產業界具領導地位的人擔任。
 
接著,Harvey Lodish也舉他所創辦的Genzyme為例說明。他形容,創辦一家生技公司如同「團體競技」(team sports),需要不只是科學家,還要有金融、法律等各種專業背景的人才支持。其中負責領導公司的人通常不是科學家,而是能夠理解科學的企業家,例如Genzyme的總裁Henri Termeer。
 
他分享,由Genzyme開發、於1994年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Cerezyme (imiglucerase),是針對東歐猶太裔好發的罕見疾病——第一型高雪氏症(Type 1 Gaucher Disease)。其是一種溶酶體(lysosome)神經脂質儲積症,患者可能隨著病程惡化逐漸失能,甚至因此喪命。Cerezyme則是透過修飾葡萄糖腦苷脂酵素(glucocerebrosidase)蛋白質醣結構的生物工程,開發出靶向患者巨噬細胞溶酶體的酵素替代療法(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
 
沒想到多年後,Harvey Lodish的孫子診斷發現罹患高雪氏症!他的孫子在10歲時開始接受Cerezyme治療,現在不僅上大學念書,還能參加從喬治亞州到加州的單車遠征。當年投入生技創業、開發療法,不僅幫助全世界的患者,多年後也幫助到自己的親人。
 

波士頓生醫創新生態圈的成功要件:地理環境、鼓勵創業、人才養成

 
最後,Harvey Lodish分享波士頓生醫創新生態圈的關鍵優勢。他指出,MIT、Whitehead生醫研究所、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都位在劍橋肯德爾廣場(Kendall Square)。這裡匯聚數百家生技與製藥公司,顯見地理環境的重要性;身處其中的Whitehead生醫研究所,是人類基因體解碼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的起點,其成果更促成哈佛大學、MIT、哈佛教學醫院共同成立布洛德研究所,帶來更多的創新生醫研究與轉譯成果。
 
他表示,MIT和許多美國研究型大學都透過學校政策(policy),鼓勵教職員成為創業家。例如MIT每週一天的「外部專業活動」(Outside Professional Activity),鼓勵教職員和營利機構一起工作或提供諮詢,或是擔任非營利組織的顧問;教職員也能創業、提供諮詢或是持有營利企業的股份,但不能擔任營運職。此外,MIT也建立明確的利益衝突規範,例如實驗室不能從有商業利益的公司獲得研究經費,每年教職員也必須回報所有外部活動的時間。
 
此外,MIT在漫長的歷史中,累積許多有經驗的教職員創業家(Faculty Entrepreneurs),為年輕教職員提供指導,也為師生提供創業課程,分享經濟、市場、智財權、人力資源等專業知識。例如,Harvey Lodish和MIT斯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羅聞全教授,共同開設生物科技的科學與企業課程,迄今已招收超過三萬名學生,讓生物和商業背景的學生合作學習。
 
最後,他也分享,政府在生技領域中能夠扮演關鍵角色,除了建立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還能耕耘生技人才的教育(education)。企業可提供實習計畫和獎金,激勵學生更早有機會認識生技產業,育成生態圈所需的人才;他也肯定臺灣的大學和醫院的研究能量,並期許未來再訪臺灣時,能夠看到波士頓生醫創新生態系的經驗成功落實在臺灣,讓生技新創公司都能存活、成長茁壯。

(報導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