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速遠距醫療?! 石崇良:遠距醫療將成常規!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02-0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疫情加速遠距醫療?! 石崇良:遠距醫療將成常規!(攝影/巫芝岳)

報導/巫芝岳

去年一整年來,新冠肺炎(COVID-19)大幅加速了全球遠距醫療發展。疫情相對緩和的臺灣,在法規、政策或科技面,又該如何面對這波浪潮?今(1)日,台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產業協會於臺北舉行「臺灣遠距醫療的未來研討會」。會中邀請臺北醫學大學李友專特聘教授、嘉義基督教醫院安欣瑜醫師、銀色大門創辦人孫士姍等專家,分享遠距醫療在臺灣的發展趨勢。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首先致詞表示,臺灣早在921時就開始推行遠距醫療,但由於當時網路環境限制,以及一直以來法規難以跟上,因此遠距醫療在臺灣仍走得非常艱辛。不過,由於5G通訊、ICT產業成熟,加上COVID-19的「東風」,未來遠距醫療絕對會成為我國常規的一部分。

「不過,如何打造長期的商業模式仍是重點。」石崇良表示,去年已在臺東11個衛生所推動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的遠距醫療,與四間醫學中心合作,讓這三科遠距門診可常規開設。此外,長照、社區、綠色通道部分,也透過臺大醫院在雲林的推動,有了初步成果。

臺灣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產業協會(TIAT)理事長陳恒順則表示,在法規方面,除了遠距醫療的通訊診療法外,「遠距健康照護」包括預防保健、慢性病管理、安寧照護、長期照護等;由於非全涉及醫療行為,所以或許也不見得要與醫療綁在一起,而是與消保法等一般法律相關。

 

李友專:AI介入遠距有前景 但健保、監管仍是關鍵

臺北醫學大學特聘教授李友專表示,AI之餘後疫情時代的分級醫療中,尤其在「未病」、「欲病」階段都能提供更多幫助,包括協助「未病」時的精準預防,以及「欲病」階段的遠距諮詢。「遠距醫療中有更多AI可以介入的點,不過健保、監管單位(如FDA)仍是關鍵。」他指出。

李友專也分享遠距醫療中的各項應用,包含:遠距篩檢、遠距諮詢(通常不牽涉開立處方用藥)、遠距診斷(遠距放射、病理影像判讀)、遠距介入(數位介入處方、遠距復健)、遠距監測(應用於加護病房、長照機構等)。

遠距篩檢部分,數位篩檢的應用已相當普遍,像是包括: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Verily等,去年開始皆推出COVID-19數位篩檢問卷;遠距介入部分,目前常用在睡眠問題、憂鬱症等治療的AI相關數位介入治療,在FDA送件審查的數量近年也越來越多;居家照護中,長面臨人力不足、工作繁雜問題,因此,未來或許能透過AI提醒何時該為病人翻身、預測病人可能發生疾病等,幫助解決這些照護問題。

 

安心瑜:原鄉健康不平等問題 盼立「原住民健康法」協助

長期服務於嘉義基督教醫院、投入阿里山原住民部落醫療的安心瑜醫師表示,目前阿里山鄉的遠距醫療服務,是透過IDS門診(專科視訊看診)的雙向轉診照護進行。

由於山上病人仍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為主,因此在個案管理、糖尿病共照、眼科特診、營養師衛教等皆有進行,甚至包括長照、早期療育也有做。

安心瑜也分享,由於專業人士不易上山、即時性不足、缺乏專科醫師(尤其神經內科)、居家醫療距離遙遠而無法經常訪視、以及遠距醫療設備或維持經費昂貴等問題,在推行上仍遇到相當多問題。「全阿里山的鄉的人口僅約5千人,人口數也是推行困難的原因之一。」

安心瑜表示,造成健康不平等的關鍵,其實包括貧窮、社會地位、壓力、工作環境、社會隔離等諸多因素,因此未來也期望立定以原住民為主體、可消彌健康不平等問題的「原住民健康法」。

 

孫士姍:科技讓送餐助力遠距健康應用

銀色大門是一項結合營養師、社工的長輩送餐服務提供平台。孫士姍在過去擔任送餐志工的期間發現,送餐員其實能擔任更多關心長輩、協助發現長輩健康問題的角色。

此外,他們也發現台灣長照產業仍停留在紙本化、缺工化、高齡化、子女不與長輩同住等,缺乏整合的問題。因此2019年8月創辦銀色大門後,他們提供SaaS (2B+2C)的服務,民眾可透過該平台預約不在身邊的長輩送餐,送餐大使送達後,也會陪長輩聊天、關心長輩。後台可立即收到訪視文字與圖片,個案資料也得以在雲端統一管理。

銀色大門也與Food Panda、Uber Eats等外送平台、社區、大學合作,藉此擴大送餐大使人力;也已成功和醫院合作,關心許多不願踏出家門、不願就醫的獨居長輩,使其能順利介接醫療資源,期望透過科技,整合單打獨鬥的長照產業,提供長輩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