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分類EGFR突變預測藥物反應 NSCLC有望精準治療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1-09-2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Nature》:分類EGFR突變預測藥物反應 NSCLC有望精準治療(圖:Patrick J. Lynch)
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團隊發現,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將突變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依照結構和功能分類,可預測不同EGFR突變型的患者對於藥物的反應,有助於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標靶治療。該研究於15日發表在知名期刊《Nature》。

EGFR突變通常發生在18-21號外顯子,是已知驅動NSCLC的突變。已有標靶治療被批准用於「典型的」突變,和少數的其他突變。至於其他EGFR突變,則尚未發現有效的治療方法,此外,非典型EGFR突變的頻率和對於藥物敏感性的影響也尚不清楚。

MD安德森癌症中心John V. Heymach團隊,分析了五個資料庫中的11,619名EGFR突變NSCLC患者,發現其中67.1%的患者具有典型EGFR突變,30.8%有非典型的EGFR突變,2.2%兩者都有。

研究分析,當這些患者以標靶藥物EGFR-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無論使用哪一種TKI,具有非典型突變的患者,其治療失敗時間(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TTF)顯著短於典型突變患者。

接著,研究者建立了76種EGFR突變的細胞株,並以18種EGFR抑制劑進行篩選,分析發現EGFR突變依照結構和功能可分為四大亞群,分別是:遠離ATP結合口袋的典型突變、在疏水性核心的T790M樣突變、外顯子20環αC螺旋C端插入突變(Ex20ins-L),和P環αC螺旋壓縮(PACC)突變。

進一步研究發現,同樣是位於外顯子20的突變,對於TKIs的反應各有不同,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基於外顯子的分類法,不是治療患者的最佳決策方式。而研究中依照結構和功能分類的四大亞群以及其再細分的亞組,對於TKIs的反應更有一致性,例如,PACC突變對第二代TKI非常敏感。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結果表明,基於結構和功能的分類方式,更能預測哪些突變對於藥物的敏感性更高。研究成果有助於為EGFR突變型NSCLC患者提供更敏感、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http://www.biodiscover.com/hd/738970.html
論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898-1

(編譯/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