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團隊指出,一些漱口水中的成分——西吡氯銨(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CPC),在低濃度就對於新冠病毒(SARS-CoV-2)具有抗病毒作用。該研究成果於今年8月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新冠病毒導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種可以透過懸浮微粒(aerosols)傳播的空氣傳播疾病(Airborne disease)。新冠病毒除了會在呼吸道細胞中複製和傳播外,也被發現能感染口腔內膜和唾液腺的細胞。這些攜帶病毒的懸浮微粒,會從口腔和鼻腔散佈出去。
市售漱口水含有多種抗生素和抗病毒成分,可對抗口腔中的微生物。其中一種常見的成分CPC,是一種四級銨鹽化合物,先前已被證實會破壞病毒的脂質膜。雖然還有其他化學物質具有類似的效果,但CPC具有無味、無臭的優點,適合用於口腔護理。
不過,由於市售漱口水中的CPC濃度為30~50 µg/mL,遠低於先前研究中使用的濃度。因此,日本北海道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Kyoko Hida團隊,進一步研究CPC在低濃度下對新冠病毒的抗病毒作用。
研究發現,30~50 µg/mL的低濃度CPC,在施用10分鐘內,顯著抑制了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和進入細胞的能力,且其效果涵蓋原始武漢株,和Alpha、Beta和Gamma等變異株,顯示CPC的作用在所有病毒變異株中都是相似的。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含有CPC的市售漱口水,比單獨使用相同濃度的CPC效果更好。研究團隊也證實,唾液不會改變CPC的抗病毒效果。
不過,透過蔗糖密度分析和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分析,研究發現低濃度的CPC沒有破壞病毒脂質膜,研究者提出,可能是透過新冠病毒蛋白變性,達成抗病毒效果。
這項研究表明,商業漱口水中低濃度的CPC可抑制4種新冠病毒病毒株的傳染性,還能避免高濃度CPC可能產生細胞毒性的風險。
研究者已經正在進行一項臨床研究,評估含CPC的漱口水,對新冠患者唾液中病毒量(viral load)的影響。而由於較低濃度的CPC不會破壞病毒脂質膜,因此未來的研究工作,也將進一步探討CPC抗病毒活性的機制。
參考資料: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21006/Mouthwashes-inhibit-the-infectivity-of-SARS-CoV-2-variants.aspx
(編譯/劉馨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