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屆生物夏令營」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做個堂堂正正的「細菌」人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22-08-12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出席「第37屆生物夏令營」進行演講,他說:我們要做個堂堂正正的“細菌人”!( 攝影/羅翊方)
一路潛心幽門螺旋桿菌、胃癌研究的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12日)一早出席「第37屆生物夏令營」進行專題演講,他以「從細菌理論到細菌治療」為題,分享團隊鍥而不捨在微生物體(microbiome)研究的進展。吳明賢指出,全世界腸道微生物多體學研究重要性越來越高,人體先天基因只佔10%,後天腸道微生物組佔上90%,影響個人不只是營養代謝和免系疾病,也會透過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和腦腸軸(gut-brain),影響腸胃以外的器官健康,「我們要做個堂堂正正的『細菌人』,找回失去的好兄弟以恢復腸道生態平衡。」
 

鍥而不捨鑽研「幽門螺旋桿菌」 成國際治療準則

吳明賢首先以胃癌研究為例,介紹微生物體研究沿革以及台灣醫院和其團隊揪出胃癌危險因子「幽門螺旋桿菌」,找到最佳除菌防治胃癌模式,並成為國際治療準則的一路歷程。
 
吳明賢表示,目前在為微生物研究領域已經產生出三諾貝爾奬得主,細菌學與免疫學領域開宗大師Jules Bordet 、現代細菌學之父Robert Koch、以及發現幽門螺蜁桿菌的Marshall B.教授。
 
他表示,以抗生素除菌治療胃潰瘍已經成為主流,但因為一停藥、就復發的抗藥性問題,加上幽門螺旋桿菌已經被列為第一級胃癌致癌因子,這都讓吳明賢持續投入找到不只除菌、還要預防胃癌的研究。
 
吳明賢為此成立臺灣胃腸疾病及幽門桿菌臨床試驗合作聯盟,不僅是台灣臨床試驗資訊平台(TCTC)首個聯盟,也是亞洲排名第一的消化疾病臨床試驗聯盟。
 
團隊也在當時胃癌發生率是台灣本島3到5倍的馬祖,經過長年流行病學調查,實證結果也顯示,馬祖居民幽門螺旋桿菌帶菌率從最高70%降到10%,比台北市約25%還低,可顯著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這項「馬祖經驗」提出的胃癌防治模式,已經被訂立成為國際認可的胃癌防治國際準則,成果並刊登於2020年12月的頂尖期刊《Gut》雜誌封面,成為台灣醫學之光。
 
吳明賢團隊也找出最有效對付幽門螺旋桿菌的處方,包括14天序列性三合一療法,另有老藥新用方式,也證實鉍鹽合併療法有最好的殺菌效果,都登上頂級醫學期刊《刺絡針》。
 

僅靠基因定序不夠 培養出菌株並建立標準化技術亦發展挑戰

吳明賢也在演講中分享,以微生物體作為一種療法,目前在全世界已經浮現曙光的糞菌移植案例,目前,糞菌移植在大宗感染疾病、卻不易使用抗生素治療的胃黏膜性大腸炎,如偽膜性腸炎、發炎性腸病、腸躁症,甚至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癲癇、因免疫查核點抑制劑產生的潰瘍,都有研究報告顯示初步功效。

隨著精準健康時代來臨,吳明賢認為,未來透過掌握對微生物體的了解,可以幫助精準營養指導、或是菌相補充諮詢。該研究團隊就發現腸道菌具有某些特色的人,攝取紅肉後容易產生危害健康的代謝物氧化三甲胺(TMAO),也申請了專利,並進一步開發出檢測。此外,團隊目前也正在進行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與腸道微生物的研究開發。
 
但吳明賢仍指出,儘管微生物體已經成為藥物和新療法開發的顯學,但當前研究最大挑戰,是不只要找到各種細菌和分離,最終要能培養出菌株並建立標準化技術,因此,目前單靠基因定序技術對微生物體體學研究是不夠的,未來必須以“多體學“理解背後的機轉和因果,最終才能為疾病或營養做出貢獻。
 
吳明賢說,人體細胞數目為10兆,腸道菌的數量為100兆,10倍於人體細胞,先天基因只佔人體10%,腸道菌卻佔了90%,人類得死亡都從腸道開始,不好的消化是萬病之源,我們要做個堂堂正正的「細菌人」,也盼透過微生物體學的進展,未來民眾可以把食物當藥物吃!
 
報導/記者王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