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8)日,「亞洲生技大會」最後一天論壇中,Session 12針對核酸、多特異性抗體等新型態(modality)療法進行探討。在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吳忠勳主持下,由Alnylam Pharmaceuticals化學製造與管制(CMC)開發資深副總Lubomir Nechev、拜瑪林製藥(BioMarin Pharmaceutical)原料藥技術副總Yvette Tang,以及DotBio創辦人暨執行長Ignacio Asial,分享了核酸藥物與載體的製造觀點,以及如何運用大數據協助新型抗體開發。
Alnylam:siRNA療法「放量生產」CMC策略為關鍵
Alnylam Pharmaceuticals CMC開發資深副總Lubomir Nechev (攝影/李林璦)
Alnylam Pharmaceuticals CMC開發資深副總Lubomir Nechev首先分享了小分子干擾核糖核酸(siRNA)療法的CMC策略。
屬於RNA干擾(RNAi)療法的siRNA,是運用特定RNA片段,送入細胞後達到「靜默」致病基因,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Nechev將其傳送siRNA的技術,分為「脂質奈米微粒」(LNP)和其「N-乙酰半乳糖胺(GalNAc)-siRNA結合技術」兩項。
Nechev詳細介紹了其公司在製造這些藥物時的流程,並說明對於化學合成過成中產生的不純物(Impurities)問題,尤其是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相關的不純物,應如何以高效能液相層析(HPLC)等方法進行分析比對。
他總結,在整體RNAi療法的CMC中,「放量」的CMC策略相當關鍵,製造過程中必須不斷優化,並建議與監管單位建立良好合作,更能加速開發並降低商品成本(COGs)。此外,持續開發新的製造、分析及自動化技術,以及擴大開發平台的應用也相當重要。
BioMarin:基因療法HEK293細胞株製造更穩定!
拜瑪林製藥(BioMarin Pharmaceutical)原料藥技術副總Yvette Tang (攝影/李林璦)
Yvette Tang分享了腺相關病毒(AAV)基因治療產品平台的發展,她指出,在基因療法中,製程就是產品,基因療法的概念看似很簡單,把有功能的基因放到患者體內,以取代缺失或缺陷的基因,讓患者能夠恢復正常功能,但是商業化的路很長。
Yvette Tang表示,在拜瑪林製藥啟動基因療法的專案4年後,也開始蓋自己的生產工廠,每年可生產一萬劑來治療患者,自有的生產設施好處在於,可以控制生產參數與監管品質。
Yvette Tang分享其生產基因療法經驗,若運用HEK293細胞株生產相較於以往以昆蟲細胞生產系統相比,包裝極限(Packaging limit)較高,不用擔心轉染的問題外,製程也更加穩健。她最後指出,基因療法製程很複雜,AAV的宿主、起始原物料可能有很多雜質,這時透過精準分析來監控品質就非常重要。
DotBio:專利多功能抗體研發平台 大數據助攻多特異性抗體藥
DotBio創辦人暨執行長Ignacio Asia(攝影/李林璦)
DotBio創辦人暨執行長Ignacio Asial,介紹了其公司如何以分析臨床前大數據的方式,找出可望開發成多功能療法的多特異性抗體。
DotBio由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共同衍生,近期剛完成最新一輪5百萬美元的募資,致力於發展模組化的多特異性抗體開發平台。該平台現已取得美國、日本和歐洲專利,中國專利也在申請中。
Asia表示,在於能夠同時針對抗體的組織滲透性(penetration)、作為單抗時的附加功能、多特異性等功能同時進行測試,幫助研究人員加速尋找到具多功能的候選抗體藥。經由大數據分析幫助,透過模組化的設計與基因分析、高通量製造與純化等技術,該平台可在一週內製造出96種候選多特異性抗體,搭配高通量分析技術,也能在一週內針對這些抗體分析。
論壇最後的綜合討論中,吳忠勳也詢問了其對AI導入藥物開發的看法。Asial表示,他認為AI確實是很好的輔助決策工具,但任何AI技術仍建立在高品質的數據之上,所以優質數據的收集仍是發展AI藥物開發技術的關鍵。
(報導/巫芝岳、李林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