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1)日,2020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BF)於台大醫學院舉辦了一年一度的講座發表會,13位講座科學家發表其與團隊研究的最新成果。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 (攝影林嘉慶)
- 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
陳瑞華則與大家分享,泛素-蛋白酶體系統(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與自噬作用(autophagy)這兩項真核生物中最主要細胞降解機制之間的交互關聯性。
陳瑞華指出,自噬作用是利用溶酶體水解酵素(lysosome hydrolases)降解細胞中不需要的成分,是主要的降解途徑,細胞會在壓力下誘導產生自噬作用以恢復細胞內穩態。
而細胞中的另一個主要降解途徑是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蛋白酶體(proteasome) 可以識別連接在蛋白質上的泛素鏈(poly-ubiquitin chain)標籤,並啟動降解過程。
陳瑞華的後續研究,不僅發現了蛋白泛素化對調節自噬作用的影響,同時,在脂肪肝動物實驗中,也發現調控USP系統與自噬作用,可降低肝中脂肪與改善異常肝指數,有望發展成為脂肪肝(NASH)治療新策略。
台大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李百祺。(攝影林嘉慶)
- 台大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李百祺
李百祺分享兩項近期研究,李百祺指出,放射治療(RT)是癌症治療主要的方法之一,但放療無法選擇性的對抗腫瘤,是該療法主要限制與挑戰。而金奈米粒子(AuNP)其獨特的理化特性,在研究領域中可以廣泛用做放射增敏劑(radiosenisitzer)。
李百祺團隊用超音波將金奈米顆粒氣化型變成微氣泡(micro bubble),並進一步利用聲穿孔作用(sonoporation)增加金奈米粒送至腫瘤細胞,實驗室也以奈米級微滴(nanodroplet)作為藥物的載體用於臨床上。
他也表示,目前腫瘤治療上出現的療法抗性,被認為與腫瘤微環境有關,其中細胞外基質(ECM) 在腫瘤生長中扮演阻止免疫細胞浸潤至腫瘤的角色。
李百祺指出,細胞重塑造成細胞外基質的彈性變化,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ECM的軟硬程度在不同時間會改變,目前也並未有很好工具來量測ECM硬度。
李百祺團隊也透過超音波(transducer)物理方式一邊生產剪切波(Shear wave)、一邊量測,而為了可在3D培養系統下量測,團隊也改良量測的裝置體積,如電腦斷層模式,以算出3D培養系統中基質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