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C議題五:「面對全球市場競爭,活化金融資本浥注」 業者批政府「有效」監管「扼殺」資本市場

撰文記者 林以璿
日期2017-09-06
2017/09/06 文/林以璿、李虎門

BTC 最後一場議題「面對全球市場競爭,活化金融資本浥注」,政委吳政忠開場時表示,這是今年BTC最受關注的議題,也首次邀請財政部官員出席溝通,他希望與會者提意見的同時,也提出解決建議,共同為台灣生技產業尋找更好的出路。

首位主講人為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上騰生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鴻仁,分析了台灣創新研發公司在資本市場的機會與挑戰。

張鴻仁表示,泡沫化是一個新興創新產業必經的過程,但經過這幾年的生技事件,現在生醫資本市場可以說是一點生氣都沒有了,「我們要學習如何與泡沫應對,」他說。

張鴻仁2009年就曾經預言,「台灣將成為亞太地區中小型生技醫藥公司的籌資中心」,當時台灣資本市場更不成熟,但政府勇敢開放,不僅成了生技新藥產業發展的命脈,台灣生技籌資市場也成為亞洲各國非常欽羨的地方。

從勇敢開放變有效監督

他指出,經過幾波生技海嘯後,當前政府更側重的,已經從「勇敢開放」轉變成「有效監管」,但是有效管理卻是一門學問,更是一個挑戰。

張鴻仁引用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的看法,「任何管制措施都不能改變生技醫藥產業高風險的事實,反而扼殺了好不容易形成的資本市場」,並認為,現在台灣的創新環境,燒錢的公司很難得到支持,因為創新的另一面,就是風險,生技新藥公司要走出「死亡幽谷」,一定要有資本市場的協助。

張鴻仁提醒,政府過去幾年的「管制」,已經很有效地「扼殺」了剛成形的資本市場。政府應該傾聽產業界建言,立即放鬆不合理的管制,更積極的做法在於開放外資管制、活絡資本市場、取消不合理的課稅。

中華民國股權投資協會秘書長暨臺灣天使投資協會秘書長蘇拾忠指出,美國生醫產業的資金鏈是一段接力賽,從技術概念驗證、取得專利到產品/技術確效的過程中,創投有機會投資,進入資本市場後,創投就會退出。

他進一步分析,臺灣生醫產業募資面臨「三缺一有」,分別是缺乏天使投資、缺乏早期登錄資本市場、缺乏私募取權基金(PE)協助藥廠購併,僅有創投獨挑大樑,但又只有2%的創投願意投資種子期公司,無法取代天使投資,且創投鮮少從事購併,無法代理私募股權基金。

資本市場資金不挹注 產業難興

2013年1月,興櫃市場改變交易方式,從等價等量成交改為合理化成交。蘇拾忠觀察,興櫃市場逐漸活絡,從冷凍櫃被燒成熱灶,股價飆高,導致創投傾向在企業興櫃前投資,讓國內生醫產業的資金鏈漸漸與美國相同。

他抱持正面態度指出,產創條例對天使投資的個人提供投資抵減,國發基金也提撥10億與天使投資共同投資,加上「公司法」修訂,讓創業者能發行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