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製藥iPark目標5年內育成200家新藥研發企業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8-10-17
湘南iPark創新園區,是武田製藥的在日本國內的研究中心, 也是武田寄予希望的未來所在地。

由武田製藥(Takeda)獨立成立的iPARK,上週於《Bio Japan 2018暨日本再生醫學展》會議期間和甫開幕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NBRP)達成合作默契,iPark將為台灣醫藥產業帶來什麼啟示,頗讓業界關注。

湘南iPark創新園區,是武田製藥的在日本國內的研究中心, 也是武田寄予希望的未來所在地。

近期,武田製藥更進一步公佈了5年計畫,預計將育成200家新藥研發企業,並側重在再生醫療、罕見病、老年癡呆症、亞健康等四大領域的新藥研發。

武田製藥為何成立iPark?

自1781年以「近江屋」藥商之名成立至今,武田製藥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但今年5月,日本武田以460億英鎊收購Shire(夏爾)的世紀大合併,合併後收入達312億美元,排全球第9位,讓武田晉身國際前十大製藥廠,也成為日本第一大藥廠。

日本傳統藥廠新藥產品不足,加上外商製藥加入市場競爭,本土藥廠隱憂浮現。老牌武田藥廠於是走出舒適圈,展開全球狩獵,從產品買賣、最後購併企業以擴大生存競爭力。

2015年12月16日,武田先是把核心呼吸藥品業務─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藥品,以5.75億美元賣給了阿斯利康製藥(AstraZeneca),該藥品(美販售藥品名為Daliresp)是COPD市場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選擇性磷酸二酯酶-4抑制劑。

接著2017年1月10日,武田藥品斥資52億美元現金收購了美國癌症藥製造廠阿瑞雅德(Ariad Pharmaceuticals);隨後,成功以小搏大,將Shire併購入手,重塑武田成為一個全球性企業。

但武田製藥不僅從外部擴張版圖,也從內部組織上積極改造。

武田認為藥企缺新藥,是因為創新動力不足,導致研發成本與產出不成比例,面臨研發費用不斷增長、效率不斷下滑的頭痛問題,武田治病先治根,從鼓勵員工的創新激情開始。

武田製藥設置了EVP創新投資專案(Entrepreneur Venture Program),專案目的就是要鼓勵有志創新的員工,成立自己的新創公司。EVP的發起是武田轉型計畫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轉型的目的是要在武田現在與未來所關注的治療領域,持續為患者提供重要的治療選擇和醫療解決方案。

未來,武田的研究和發展(R&D)則將關注在幾個關鍵疾病領域,包括腫瘤學、胃腸病學、中樞神經系統以及疫苗,並專注在再生醫療、罕見病、老年癡呆症、亞健康等四大領域的新藥研發。

2017年8月, 武田製藥在日本湘南研究中心(Shonan Research Center)宣布設立SEEDSUPPLY公司,該公司是在EVP下成立的一間新創生物科技公司。

SEEDSUPPLY透過EVP結合選定的武田資產或技術、以及優秀的科學家,將為全球的製藥公司提供篩選藥物分子的服務。

今年4月,武田又在湘南研究中心專門成立了一個創新園區,就是今天的iPark( Shonan Health Innovation Park),目的是要建立一個創新生態系統,以促進新藥研發和創新。

iPark 總經理藤本利夫並表示:「武田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繼續在湘南研究中心推出其他新的生物科技公司,這不僅將鼓勵和支持武田及其員工的創業精神,也在日本創造了促進創業的生態系統。

而這些新公司成立之初,也將由iPark協助提供更多醫療解決方案給予不同的患者需求。

去年至今,武田已經有了一些新公司衍生而出。其中,Cordia Therapeutics由研發人員三宅洋領導,該公司還獲得京都大學創新資本(京都iCAP),三菱聯合金融(UFJ)資本,住友銀行SMBC等創投投資等。。

對於老年癡呆症和亞健康領域,武田還專門成立了「湘南會議」,希望招募和育成更多的公司參與其中。

再生醫學部分,目前iPark也已經有一個(iPS)聯合研究項目,是與京都大學多能幹細胞研究所(CiRA)合作。

總計目前已經有其他的25家公司入住園區。這個數目預計於年底將達到40家。

武田的目標,是在2023年的五年內,吸引200家公司在此入駐,期望成為日本一個新藥研發的強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