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彭梓涵
科技部於2017年啟動「醫療影像之巨量資料研究專案計畫」,對全國科研界公開徵求合作計畫,隔年由北榮、臺大、北醫三大醫療團隊啟動國內第一個跨院所的醫療影像資料庫,針對腦、心、肺三大重大疾病影像資料集,進行醫療影像處理與編譯,期望透過自動分析判讀醫療影像的AI演算法開發與醫療團隊合作,來實際解決臨床問題。
資源充足、主題明確、數據紮實 聽神經瘤AI計畫三箭齊發
獲科技部「醫療影像專案」補助
由台北榮總放射部郭萬祐主任與陽明大學研發長吳育德特聘教授所組成的榮陽團隊,合作開發的「DeepBT」(Deep Brain Tumor),正是「醫療影像之巨量資料研究專案計畫」的AI徵案成果,也是全球首個採用聯邦學習模式發表的聽神經瘤AI判讀系統。
「因為我們的團隊資源實力堅強、研究主題明顯,加上聽神經瘤的資料集結構紮實,所以在腦疾病專案計畫徵選中,由我們獲得補助。」榮陽團隊的計畫總主持人吳育德說。
有了科技部補助,榮陽團隊從良性腦瘤影像資料集,進行AI影像辨識與放射手術治療的術後預測開發。而這項計畫「聽神經瘤的輔助自動病灶偵測、追蹤與智慧精準醫療模型的建立」的成功關鍵,是台北榮總加馬刀放射手術團隊在將近三十年來治療「聽神經瘤(vestibular schwannoma)」的長期經驗與資料的累積。
郭萬祐說,影像導引治療是現在與未來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治療,會先以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超音波(ultrasound)為基礎的醫學影像,做電腦治療計畫,再以不侵犯方式,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射頻、冷凍、雷射等進行治療與療效評估。
成像顯影技術可以讓放射科醫師界定出最有可能的腫瘤輪廓,甚至熱門的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也都要靠影像來導引。
目前腦瘤治療效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加馬刀(Gamma Knife)治療。北榮從1993年啟用國內第一台加馬刀,在國際上為知名的加馬刀治療中心。
有臺灣放射權威之名的郭萬祐說,加馬刀是一把無形的放射線刀,必須透過精確的空間定位,描繪出病灶的座標範圍,再針對病灶給予聚焦的鈷60加馬射線照射。
「不過當時對影像建立的精準...
科技部於2017年啟動「醫療影像之巨量資料研究專案計畫」,對全國科研界公開徵求合作計畫,隔年由北榮、臺大、北醫三大醫療團隊啟動國內第一個跨院所的醫療影像資料庫,針對腦、心、肺三大重大疾病影像資料集,進行醫療影像處理與編譯,期望透過自動分析判讀醫療影像的AI演算法開發與醫療團隊合作,來實際解決臨床問題。
資源充足、主題明確、數據紮實 聽神經瘤AI計畫三箭齊發
獲科技部「醫療影像專案」補助
由台北榮總放射部郭萬祐主任與陽明大學研發長吳育德特聘教授所組成的榮陽團隊,合作開發的「DeepBT」(Deep Brain Tumor),正是「醫療影像之巨量資料研究專案計畫」的AI徵案成果,也是全球首個採用聯邦學習模式發表的聽神經瘤AI判讀系統。
「因為我們的團隊資源實力堅強、研究主題明顯,加上聽神經瘤的資料集結構紮實,所以在腦疾病專案計畫徵選中,由我們獲得補助。」榮陽團隊的計畫總主持人吳育德說。
有了科技部補助,榮陽團隊從良性腦瘤影像資料集,進行AI影像辨識與放射手術治療的術後預測開發。而這項計畫「聽神經瘤的輔助自動病灶偵測、追蹤與智慧精準醫療模型的建立」的成功關鍵,是台北榮總加馬刀放射手術團隊在將近三十年來治療「聽神經瘤(vestibular schwannoma)」的長期經驗與資料的累積。
郭萬祐說,影像導引治療是現在與未來的趨勢,越來越多的治療,會先以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超音波(ultrasound)為基礎的醫學影像,做電腦治療計畫,再以不侵犯方式,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射頻、冷凍、雷射等進行治療與療效評估。
成像顯影技術可以讓放射科醫師界定出最有可能的腫瘤輪廓,甚至熱門的免疫治療及標靶治療也都要靠影像來導引。
目前腦瘤治療效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加馬刀(Gamma Knife)治療。北榮從1993年啟用國內第一台加馬刀,在國際上為知名的加馬刀治療中心。
有臺灣放射權威之名的郭萬祐說,加馬刀是一把無形的放射線刀,必須透過精確的空間定位,描繪出病灶的座標範圍,再針對病灶給予聚焦的鈷60加馬射線照射。
「不過當時對影像建立的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