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第二日

Session 8:未來醫療結合ICT 亞洲生技量能為潛力鑽石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1-07-23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Session 8:未來醫療結合ICT 亞洲生技量能為潛力鑽石
昨(22)日,2021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1)邁入第二天,在第8場論壇中(session 8)以「解開亞洲研究的隱藏價值」為主題,邀請到必治妥施貴寶(BMS)日本及亞洲地區商業開發、研究與估值主任Yoshitake Maeda,LUCA Science執行長與Axil Capital合夥人Rick Tsai,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理事長張鴻仁,以及ContraFect公司總裁Roger J. Pomerantz分享他們對亞洲生技產業的見解。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開場表示,過去十年,亞洲政府以不同的計畫扶持生技產業發展,然而,亞洲各國將研究成果商業化的過程較為緩慢。但另一方面,委託研發及生產代工(CDMO)模式被證實可行,為亞洲生技產業帶來額外價值。
 

Yoshitake Maeda:BMS尋找六大疾病創新療法

 
必治妥施貴寶(BMS)日本及亞洲地區商業開發、研究與估值主任Yoshitake Maeda分享,目前BMS在實體癌、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等四大領域中都擁有具領導地位的產品、9項產品正在進行臨床試驗、超過50項產品在臨床前試驗中。
 
Maeda表示,BMS的20個明星藥物中,有12個是源於合作授權,60%的產品線是外部來源,因此引進外部創新,並與公司內部科學知識相結合,對於強化公司內部創新來說非常重要。
 
Maeda表示,BMS近期著重發展的領域包含,實體癌、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纖維化疾病、神經疾病、細胞治療、轉譯精準醫學、數位醫療等。
 
BMS也鼓勵學研成果落地新創,在劍橋設有LabCentral、紐約設有BioLabs供新創公司入駐,日本則從2015年開始有鼓勵新創創新的計畫,並於2019年擴展到韓國、台灣。Maeda指出,亞太區著重於六大疾病領域的研發,包含,實體癌、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疾病、神經疾病、纖維化疾病。
 

Rick Tsai:日本基礎研究轉譯產業難落地

 
LUCA Science執行長與Axil Capital合夥人Rick Tsai指出,日本的基礎研究相當卓越,然而學術成果沒有充分轉化至產業發展,兩者之間有巨大落差。他歸納原因可分為人、政策和資金。
 
Rick Tsai表示,根據「全球創業觀察:2018/19年全球報告」(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18/19 Global Report),成年人中參與早期階段創業活動(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TEA)的比例,日本僅5.3%,遠低於美國15.6%和以色列12.7%。
 
Rick Tsai說,政策影響日本生技產業的商業模式,相較於美國和歐洲的開發創新產品線公司,在IPO後市值大幅成長,但日本的成長幅度卻非常小,反而是提供技術授權的生技公司成長幅度較大。
 
而2020年日本的醫療創投市場規模爲12.3億美元,僅爲美國的2.5%,顯示兩者在投資規模上的差距。此外,2019年日本的整體創投市場為40億美元,與美國的1370億美元、中國520億美元相比也處於劣勢。
 
Rick Tsai認為,可連結不同國家的優勢來產生協同效應。例如結合台灣的CDMO與日本的再生醫學研究,加上美國的資本,就能創造出跨越國家的全球型公司,找出亞洲潛在的價值。
 

張鴻仁:成本效益、可負擔、結合ICT、可近性,為未來醫療四大特徵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張鴻仁理事長以「臺灣能否複製ICT產業的成功,在全球醫療科技價值鏈中扮演關鍵角色?」為題,深度分析並提出未來台灣醫療科技的建設性建議。
 
張鴻仁指出,ICT的價值鏈與醫療科技價值鏈不同,ICT產品是由全球品牌決定產品型態,最後進入代客研發生產,以製造大量、便宜的產品;但是,醫療科技則從醫療需求開始,歷經設計原型、臨床試驗、最後才能到市場。
 
張鴻仁舉例分享,美國專注研發可攜式心電圖(ECG)的iRhythm Technologies公司,台灣的廣達電腦也有研發類似產品,但比較兩家公司,iRhythm市值為65億美金、營收2.45億美金、EPS為-1.91,但廣達電腦的市值為120億美金、營收達35億美金、EPS為0.2,顯示出醫材創新公司與ICT業者的差異。
 
張鴻仁表示,但台灣的生技創新能量也不容小覷,例如創新醫材公司益安生醫市值達1.2億美金、專注於ODM商業模式的達亞公司市值達2.2億美金。此外,研發「自動鼻咽採檢機器人」的鈦隼生技公司、雲象科技、捷絡生技的AI病理系統等都是極具潛力的生醫公司。
 
「明顯地,ICT產業的成功並不會直接轉化成醫療科技產業。因此,最好不要拘泥於框架中。」張鴻仁直指。
 
張鴻仁認為,未來的健康照護系統主要應有四大主要特徵,患者可負擔性、醫療可近性高、具成本效益以及與ICT相結合,例如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雲端運算…等等。
 
張鴻仁指出,全球的新興經濟體進入快速成長的醫療時代,西方的高價醫療體系模式並不是未來醫療產業資金來源的解決方案。
 
張鴻仁也稱讚,台灣健保卡整合醫療資訊系統(HIS)是領先全球的醫療保健IT基礎建設;此外,近期台灣有許多ICT結合醫療的創新解決方案,如人工智慧、機器人、穿戴設備等,可以在未來為醫療保健系統奠定基礎。
 

Roger J. Pomerantz:打造亞洲生技產業完整生態系

 
ContraFect公司總裁Roger J. Pomerantz,分享他對於「亞洲生物科技的發展前景」的看法。
 
Pomerantz曾在默克(Merck)藥廠擔任授權與收購全球領導人,對於亞洲生技公司相當熟悉。
 
Pomerantz分析,亞洲的生技產業優勢是,有相當多受過良好科學教育的領導層和員工,還有許多聰明、有幹勁與追求成功的人。此外,政府大力支持也是一項優勢,不過政府的支持是一種雙面刃,注入資金對生技公司非常重要,但倘若政府過於干涉,則會產生破壞創新的階級制度。
 
而對於亞洲生技產業所需要改進的地方,Pomerantz認為,除了要減少階級制度,還要更加地跳脫框架思考,並且要兼顧藥物開發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不能只在特定環節做得很好,其他環節卻很弱。Pomerantz也特別提醒,以嚴謹的科學方法設計臨床試驗,對於藥物開發非常重要。
 
Pomerantz分享,發展完整的生技產業生態系,需要強而有力的智慧財產權、進入公開市場、密集且深入的創投、大學/學術研究機構、其他技術公司,和發展新模式(如基因療法、免疫腫瘤學、微生物體藥等新興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