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2)日,2021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21)線上論壇第二日,在「精準醫療的公私合作」主題中,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陳鴻震、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陳佩利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世峯,則從政府端角度解答生物技術與資通訊產業,在發展台灣精準大健康產業時常見問題。
精準健康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是數據的儲存、交換、分析與應用,陳鴻震表示,科技部已建置國家級友善生醫資料分享平台,並由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執行。該分享平台建立各醫學中心的基因體及影像等資料庫,供查詢、儲存、計算分析及資料分享等功能資料一站式服務,以提升科技研發產業應用。
然而發展精準健康上是否有優惠稅收與獎勵機制上,陳佩利對此表示,即將落日的生技新藥發展條例,新版草案正在翻修,而其範圍也將擴大把再生醫療、精準醫療、數位醫療、CDMO納入租稅優惠適用範圍,並加強全球市場的網絡,以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
如何加強跨科學領域合作,林啟萬表示,台灣擁有完善的健康保健系統、半導體產業長期帶來經濟成長,加上人工智慧發展的趨勢,台灣在發展精準健康上需要軟體、硬體整合,得以加速新的疾病診斷和治療。
他也認為,台灣有很多中小型企業,具備完整的供應鏈,台灣在這些跨領域的優勢協作下,發展精準健康大有可為。
然而隨著科技發展,紀錄人體數據的穿戴裝置產品也蓬勃發展,然而這類產品與傳統醫材相比,其法規遵循標準也不同。蔡世峯表示,為促進「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的醫療器材」發展,今年5月醫材新法上路,衛福部食藥署也宣布成立,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以輔導廠商加速相關產品快速上市。
(報導/彭梓涵)
《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第二日
Session 7之2:臺灣精準大健康產業大哉問 4解決方案促發展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07-22

Session 7之2:台灣精準大健康產業大問哉。(圖片:擷取至線上論壇)
編輯推薦
- 【主編嚴選】2021亞洲生技大會 最強總盤點
- Session 14: 韓、日、馬、印 生物技術助國家經濟發展
- Session 12:次世代NGS、強化RWE 腫瘤創新療法新時代
- Session 13:史丹福Biodesign計畫─從未滿足的醫療需求出發 助全球創新醫材落地
- Session 10:唐獎三得主揭開細胞激素免疫療法前世今生
- Session 9之2:醫療AI「落地」卡關 專家籲Bio-ICT應「任務導向」合作
- Session 9之1:楊森、AZ、諾華 大廠分享AI數位加速研發心法
- Session 8:未來醫療結合ICT 亞洲生技量能為潛力鑽石
- Session 7之1:臺精準醫療公私合作無間 6單位戰略盤點
- Session 6之2:生華科、心悅、國鼎揭抗病毒藥優勢
- Session 6之1:疫後新常態─翁啟惠廣效新冠疫苗、居家臨床試驗、抗體POCT篩檢
- Session 5之2:2023年新冠「流感化」!?疫後重整全球疫苗供應鏈
- Session 5之1:以色列6大措施解封啟示 疫後重建全球公衛體系
- Session 4之2:基因泰克、英國「公私合作」 以AI數位科技佈局精準健康
- Session 4之1:建全球篩檢平台資料庫 促「全齡健康」為最新趨勢
- Session 3:IPO青睞早期臨床公司 估值成長5倍
- Session 2:外商藥廠攜台合作炙手可熱!諾華、AZ、J&J現身分享最新成果
- 諾獎得主Michael Houghton:C肝疫苗明年進臨床、新冠重組蛋白疫苗研發中
- Session 1:疫後新常態?! 生技市場、開發布局、照護趨勢起波瀾
- Moderna共同創辦人Robert Langer 200多次失敗後的連續創業成功心法
- 陳建仁:新冠疫苗接種三個月內盼達65%
- 全球2020生技投資攀高峰! 台灣生技607億台幣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