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

數位醫療以患者與照護者為中心 建議給付鼓勵創新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3-07-31
數位醫療以患者與照護者為中心 建議給付鼓勵創新 (攝影/吳培安)
 
7月28日在「亞洲生技大會」中,由跨國藥廠賽諾菲(Sanofi)協辦、勤業眾信(Deloitte)贊助的數位醫療論壇,特別邀請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賽諾菲香港台灣數位醫療保健主管Francois Barbe、勤業眾信德勤太平洋企業管理顧問(Deloitte Consulting)上海合夥人David Xie、美國史丹福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Stanford Byers Center for Biodesign)主任John Makower,並由前科技部長、現任台灣數位健康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主持。會中專家學者共同呼籲,數位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可望改變民眾健康行為,改善民眾健康指標與治療效果,進而推動預防醫學的公共策略,故必須發展出給付模式以鼓勵創新者持續投資研發,進而打造永續的數位醫療健康生態系。
 

Francois Barbe:台灣數位醫療發展 從責任感、獎勵、基礎設施開始


賽諾菲香港台灣數位醫療保健主管Francois Barbe表示,賽諾菲的使命是創建一個新的醫療保健生態系統,並致力「以患者與照護者為中心」,打破過去以來「醫院為中心」的照護高牆。
 
他表示,「健康」是由幾個元素影響,其中10%是與照護品質有關、20%為社會經濟與環境要素、30%與基因有關、40%則是與患者行為有關,由此可知健康都會掌握在個人手中,因此若要發展數位醫療發展,更需以患者為中心。
 
他以台灣疾病現況分析,台灣有超過200萬糖尿病人口,又是高度仰賴患者管理的疾病,目前台灣患者在疾病管理上仍有服藥遵從性不佳的情況,因此在賽諾菲在台灣推動數位醫療發展上,決定從糖尿病患者與照護者開始。
 
但要如何體現數位健康的價值?他表示,各國也逐漸體認並願意嘗試從不同給付的方式和法規加速審查路徑等,來加速數位健康發展,其中值得學習的是:德國衛生主管機關對DiGA (Digital Health Application)條例的支持,讓德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可開立數位醫療處方的國家。
 
賽諾菲香港台灣數位醫療保健主管Francois Barbe。(攝影/吳培安) 

不過他也建議,台灣在推動數位醫療發展上,還需要從三個層面來推動,一是動員政府層級建立責任感、二是在政策落實下,提供獎勵措施,永續環境發展、三是建立包括健康數據的基礎設施等,此部分台灣已經開始執行,他也強調,當這三個層面都實現時,可以幫助台灣數位健康發展拉出差距,成為領先國家。
 
會中賽諾菲香港台灣總經理林嘉莉(Kelly Lam)親臨現場,賽諾菲總部數位醫療保健主管Jared Josleyn也預錄一段影片分享,他表示數位科技可以提供很多健康資訊,台灣有很好的健保制度基礎架構,可以提供數位醫療解決方案發展,賽諾菲一直以來都非常看重跟台灣的合作,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公私部門間的合作,以加速數位健康落實台灣。
 

石崇良:全民健保領頭數位轉型 創造數據加值、實現全人健康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於其演講中全面性地說明臺灣利用全民健保的單一給付體制特色,攜手推動臺灣的數位健康照護及轉型。
 
石崇良表示,全民健保數據能夠運用在輔助醫療的AI模組產品開發,例如由臺大醫院開發的全球首項胰臟癌AI診斷輔助系統「助胰見」(PANCREASaver);以及將遠距醫療科技,與衛福部自2009年11月推動的全民健保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計畫結合。
 
此外,健保署自2019年起推動的「虛擬健保卡」,也是臺灣推動數位健康的關鍵之一,並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與遠距醫療進一步整合;電子處方箋平台的推行,也減少了處方箋丟失。
 

衛福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攝影/吳培安)
 
石崇良也表示,目前健保署正著手全民健保數位服務的智慧雲服務結構升級,推出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SDK、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數據架構化精準審查機制等,期許從公眾、數位醫療產業、醫療服務與政府端四方面著手,打造穩健而安全的健保資訊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因應醫療照護需求推動數位醫療發展,並連結產業資源,創造出高品質醫療照護服務的健保核心價值,藉此建立以民眾為中心與追求全民健康的數位醫療生態系(ecosystem)。
 

David Xie:老化、慢性疾病 將為數位醫療未來發展重點


勤業眾信(Deloitte)上海合夥人David Xie表示,勤業眾信每年會調查全球數位產業與市場機會,調查發現全球因為正處於人口高齡的挑戰,疾病管理重點逐步轉移到老化與慢性疾病,由於不同國家的健康基礎建設不同,但都在尋找新的方來管理疾病。

而未來如何建立永續的數位平台,他表示需要更豐富的醫學知識、以及更多數據與實證產出,並在醫療、科技、法規監管單位的合作下,快速建立下一代數位平台。
 

勤業眾信(Deloitte)上海合夥人David Xie。(攝影/吳培安)
 

Josh Makower:納保影響患者取得創新醫療產品甚鉅!


美國史丹福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Stanford Byers Center for Biodesign)主任Josh Makower於其演講中指出,自2005年迄今,全球已經有940萬人受惠於經過史丹福Biodesign專業訓練而誕生的新醫療科技產品;但是,產品的納保與否,其實大大影響了它們所能幫助到的人群規模,同時也會影響到投資人投資的意願。
 
Makower指出,根據史丹福Biodesign統計,一個產品從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到獲得保險給付,所需之中位數時間為5.7年!此外,美國雖然現在已經有平行審查及依實證發展給付(CED)制度,但受限於人力有限,依然無法有效加速患者取得創新產品。
 
為此,史丹福Biodesign自2023年推出「健康科技創新政策計畫」,在其既有的Biodesign架構中,融入以數據為基礎(data-based)的政策制定元素,並設立課程及獎學金,讓政策制定者能和創新者一起學習合作,以求在最短時間內將有效益的創新醫療產品帶給有需要的患者。
 

美國史丹福大學創新醫材設計中心主任Josh Makower。(攝影/吳培安)
 

陳良基:讓數位醫療成為必要項目 給付鼓勵研發打造生態系


在綜合討論中,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表示,要促使數位醫療健康產業發展,並逐步落實到民眾生活中,必須讓數位醫療成為必要項目(must-have for human health)並且有給付報酬,才能讓創新醫療服務提供者能願意持續投資研發,進而讓數位醫療進入整體醫療生態系中。
 
石崇良回應,健保給付分為獨立項目與醫療服務,透過數位工具改善醫療服務,必須證明該服務模式的附加價值所在以及成本效益為何,故他鼓勵廠商提早進行創新科技的成本效益研究,有助加速納保審核。石崇良也提到,可嘗試小規模的沙盒(sandbox)來調整給付方式,明年起健保署會導入居家照護(hospital at home),除了居家訪視外,也會加入遠距醫療(telemedicine)、遠距照護(telehealth)與遠距病患監護(telemonitoring)。
 

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攝影/吳培安)
 
Josh Makower也提到,如果可以全面性追蹤數位醫療介入改變病患的健康成效以及估算其花費與成本效益,會大幅加速數位醫療發展。Francois Barbe認為,數位醫療是推動預防醫學的群眾策略可行的方式,藉由提升數位醫療的可近性,逐步改變民眾行為,邁向健康。
 
陳良基最後總結,期待政府推動先行的實驗計畫或類似德國DiGA的快速審核給付模式,可實現數位醫療改善醫療服務與民眾健康促進,將醫療成本轉換為健康價值(cost to value),盼政府能積極打造環境並予以產業界支持,促使數位醫療健康環境發展。

(報導 / 彭梓涵、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