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今開幕

全球2020生技投資攀高峰! 台灣生技607億台幣創新高

撰文記者 彭梓涵
日期2021-07-21
《2021 BIO Asia Taiwan 亞洲生技大會》今開幕。全球2020生技投資攀高峰! 台灣生技607億台幣創新高 (圖片來源:BIO Asia Taiwan)
今(21)日,一連五天全線上(Online)的2021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 Taiwan)盛大開幕。除了有超過百位講者將聚焦全球抗疫、先進療法、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及投資與區域合作5大主題進行專業演講外,包括: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副總統賴清德、美國BIO總裁Michelle McMurry-Heath、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等人皆蒞臨致詞。

副總統賴清德表示,透過今年亞洲生技大會,希望能向全球展現台灣的防疫實力和生技發展,特別是促進國際上的合作,讓台灣能在全球生醫產業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針對台灣5月起爆發的新冠疫情,他也表示,尤其是在生物醫學領域,更應從中學習經驗和教訓,預備未來面對傳染病流行。

美國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總裁兼執行長Michelle McMurry-Heath也致詞指出,新冠疫情讓我們再次看見生醫的重要性,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已有17個疫苗發展計畫及後期臨床試驗出現。她也期望本次大會中所的討論,將有助於未來相關防疫研發和政策制定。

亞洲生技大會李鍾熙主席表示,2021亞洲生技大展已於周一(19日)開幕,線上展覽有300多家廠商參與,論壇會議有逾1300位參與者註冊,其中三分之一為國外參與者,一對一媒合則有500家廠商報名,報名媒合的廠商已有6,000多場,線上展覽讓許多國際公司有更多對談機會。

李鍾熙:好的醫生和醫療體系、學術研究還不夠,更需要「產業」協助

李鍾熙表示,此次疫情讓大家更了解生技產業的重要性,台灣一直都認為自己是「醫療大國」,但只有好的醫生和醫療體系、學術研究還不夠,更需要「產業」協助,才能將產業轉移到大眾手上。

他強調,產業長期發展仍為重要,且需要持續透過創新研發與合作,才能帶動台灣整體生技醫藥發展。

他表示今年論壇議題,也將聚焦全球抗疫、先進療法、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及投資與區域合作等5大領域,安排14個議程、100多位國內外講者,從經驗激盪中找到台灣生技醫藥發展的下一步。

吳忠勳:2020年台灣生技產業市值突破六千億,年增長了7.4%

台灣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則指出,2020年台灣生技產業市值已突破六千億新台幣,比前一年增長了7.4%,生技產業投資額也達到607億台幣,創下近年新高。

「此外,行政院國發基金也投資了133.5億元台幣,在15家生技企業、26家生技新創公司中;截至2020年底,台灣有124家上櫃生技公司,營業額達2,706億元台幣,創下歷史新高。」政府在扶持台灣生技醫藥產業有多元的資本市場策略,這些都歸功於生技新藥發展條例。

吳忠勳表示,截至2021年6月,台灣共有154家生技新藥公司獲取藥證許可,包括:401個項目獲得新藥認證、53個產品獲准上市,顯示國內生技日漸蓬勃的動能。

郭旭崧:當學術研究轉譯到臨床,最後要靠產業進行量產

陽明大學前校長郭旭崧教授致詞也表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不能只靠政府,當學術研究轉譯到臨床,最後一定要靠產業進行量產。他表示,亞洲生技大會是台灣生技醫藥發展重要的舞台,透過大會的平台,產業與學術不僅有更多交流機會,也創造更多創新想法。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曾惠瑾榮譽副所長則表示,全球生技產業資本市場包含台灣在內,都在這波疫情中攀到高峰。她回顧疫情期間,台灣生醫資本市場首波係分子診斷醫材領航,2021年則COVID-19相關新藥類股表現突出。近三年IPO 的生醫公司組合丕變,新藥公司減少,醫材公司大幅增長。由台灣資本市場變化可觀察,投資人偏好有題材、已獲利或短期可看見獲利的公司。

在授權方面,新藥公司仍表現積極。去年的合一授權Leo Pharma, 育世博授權上海藥明巨諾,及逸達授權大陸權利給長春金賽等;今年逸達又授予美國權利給Intas,在在展現新藥公司受國際重視。

併購活動則兩者皆活絡。保瑞併GSK 加拿大廠,寶齡富錦併正峰化學等都屬醫藥類;醫材類,則有岱宇國際併Sole Fitness ,雃博併SLK Vertriebs 國際併購案例。

疫情下台灣創新錯失翻轉機會 長期應加速產學交流體現價值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沈志隆合夥人表示,台灣去年疫情下有許多創新技術被發現,但當時礙於法規障礙等因素,產品無法對接快速發展的疫情,錯失生技翻轉的機會。

但他表示,台灣仍有許多隱藏的亮點,他希望未來將透過台杉創投基金的資金挹注與國際鏈結,把隱藏在台灣的團隊商業模式提早體現價值。

工研院生醫所林啟萬所長則表示,新冠病毒未來可能會重複出現,此次疫情也了解透過生物資訊的方式,能迅速了解病毒變化、並且快速將藥物從實驗室帶入臨床並讓大眾使用。台灣在疫情發展之初也快速建立一系列平台,他表示若未來要長期對抗病毒,加速學術與產業間的交流尤其重要。

(報導/彭梓涵、巫芝岳)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