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專題討論會-高齡者智慧照護模式之探討

長照基金用對地方嗎? 長照科技落地 缺法規、整合科技解方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1-07-28
三峽榮民之家導入多項科技輔助提升長輩生活品質與降低照顧人力負擔,圖為利用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輔助訓練長輩提升反應力與認知能力。(攝影/林嘉慶)
今(28)日,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舉辦衛生福利政策專題討論會,以「高齡者智慧照護模式之探討」為題,特別邀請到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總幹事涂心寧與產官學研醫等各界專家來一同討論,科技落地於長照中,給付、安全標準、法規等多項挑戰與解方。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再晉首先表示,智慧照護科技的開發,其實不只是用於高齡者,許多需被照護的人都會有需求;他也強調,照護科技要能兼顧「人性尊嚴」、「自主性」,以及「提升照顧效率」三大重點。
 

*長照市場轉向開放 個資法、安全標準、長輩使用接受度為挑戰

 
社團法人愛福家協會總幹事涂心寧分享,長照市場已從過去偏向保護性市場轉往開放性市場,因此更應該開始討論將科技納入長照給付中。但是,在法令上還有許多挑戰,除了遠距醫療牽涉到醫師法及個資法外,醫療端與長照端之間的資料難以串接也與個資法有關。
 
此外,涂心寧建議,輔具與智慧科技應訂定可與國際市場接軌之測試安全標準與規範,相關主管機構也要評估簡化重複申請的認證事項,及接受國際認證的認可轉證,才能快速提供安全的輔具、科技設備給機構或長輩使用。
 
涂心寧表示,長輩使用3C產品習慣尚未全面普及,初期建議可利用健保卡及註冊碼並結合手機驗證機制,確保個資獲得一定程度的防護,未來隨著科技持續普及,可考慮結合生物認證機制可簡化長輩驗證程序,提高其使用率。
 
涂心寧表示,而科技的導入中,在疫情時運用在社區式復能較佳,可運用科技監測長輩健康外,還能讓長輩多一些社會參與,線上課程也可讓照顧者獲一絲喘息,但詐騙猖獗,建議應有整合各式線上智慧照顧的平台,讓長輩安心使用。
 
涂心寧表示,未來的智慧科技高齡照護須強化2件事,一為未來人力勢必缺乏,因此「建置服務端知識管理」非常重要,此外,「延長智慧科技導入後的追蹤」也非常重要,希望不僅是追蹤1、2年,而是可以有更長期的追蹤監測。智慧科技是需要整合式的投入,以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基礎非常重要。
 

*政府長照基金規劃、缺工難題 均應納入科技解方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賴榮年指出,在智慧科技應用於高齡照護上,目前大部分是提供行政流程上的幫助,目前為止,因智慧科技而實際減少照顧人力上,仍沒有實際的數據,多是提升照顧品質。
 
涂心寧分享,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曾進行長照產業人力結構與職場環境問題分析及因應對策研究,找出照服員重複動作的工作有那些,並建議介入工具輔助工作,或許未來也可進行智慧科技與照護的研究。
 
此外,賴榮年表示,各個科技產品的介面不互通也是一大問題,無法在一個平台上同時串連使用多種產品,若未來能串接各產品,就能增加大家使用的機會。
 
陳再晉表示,如全台幾千家診所,只有3-4家資訊公司負責提供醫療資訊系統(HIS),但長照卻沒有出現如此大型的資訊公司來負責長照核銷或建構其資訊系統。
 
涂心寧也指出,希望未來健保卡或許可以開放存取長照相關資料,如同目前健保卡插卡可看到就醫紀錄一樣,若健保卡能有長輩使用長照服務的紀錄,也可節省勞民傷財的查核,降低浮報機率。
 
陳再晉建議,政府主管部門跟長照司要針對高齡者照護進行完整的規劃,並將資訊科技與醫療納入計畫中。他並指出,許多新技術研發、新理念落地都需要長照基金的支持,希望政府將長照基金運用於刀口上,適度提高給付基準,或鼓勵科技業者、長照業者應用科技進行高齡照護。
 

*智慧科技結合長照 台逐步建構中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專員陳冠文表示,國健署的高齡社會白皮書中,對於高齡照顧的策略目標包括:延長老人健康年數、減少失能人數;落實「為老人找依靠」的施政主軸;減輕年輕世代照顧壓力;促成銀髮產業發展。因此,透過結合資通訊技術(ICT),他們期望能實際解決高齡扶養比的問題、接軌「在宅老化」(aging in place)的全球趨勢。
 
在台灣政策及科技產業的利基下,目前已有許多結合科技的前瞻照顧產品出現。陳冠文表示,資訊科技不但能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更能透過穿戴式等資料收集與分析,達到資訊化、提升照護品質的效果;而透過將智慧科技導入輔具,例如:認知訓練、智慧賦能運動等,也能達到減緩失智、失能的效果。
 
涂心寧也分享,先前與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與中正區社區整合照顧中心(石頭湯)等單位合作,以AI人工智慧技術分析步態影像,找出高跌倒風險族群提供個人化的介入措施,以精準防跌。
 
(報導/李林璦、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