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TC會議》委員專訪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 成立>10億美元”Fund of Funds” 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1-08-31
(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本刊資料中心)
攸關臺灣生技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的年度盛事「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今年會議以「精準創新‧健康永續」為主題,於8月30日至9月1日線上+實體同步舉行,今(31日)進行第二天閉門會議,由BTC召集人暨科技部長吳政忠邀集委員及各部會機關單位,共同檢視及策進本年度各項推動成果。
 
本刊特別邀請到BTC委員、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榮譽理事長黃日燦,分析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的不足之處。他將產業的「自我成長」和「外部合作」比喻為雙腿,生技企業不能只靠右腳,得靠著兩隻腳一起,才能站得穩、走得遠。
 
黃日燦擁有逾25年豐富實務併購經驗,在律師界素有「併購大師」美譽,他是眾達(Jones Day)國際法律事務所全球唯一華裔合夥人,回臺後創立了眾達台北分所。臺灣多起高達千億元的大型併購案背後都有他的身影,例如聯發科併購晨星、日月光併購矽品等案。在BTC委員陣容中,黃日燦以資深的企業併購專業經驗,為臺灣生技製藥產業提供觀察建言。

臺灣生技醫藥產業,在最近幾年得到國內與日俱增的關注和支持,但這些投資主要來自少數大企業集團的直接挹注,以及資本市場的散戶大眾。
 
然而,國內眾多成熟企業對這方面觀望者仍然遠多於參與者;另一方面,散戶大眾不青睞太早期的公司,使得生技產業募資非常困難。
 
黃日燦直言:「馬多沒有用,會跑的馬才有用!臺灣有很多創投,但如果都是投即將要上市的公司,對生技產業幫助也不大。」
 
他表示,國外生技醫藥產業的發展,都是靠具備專業的創投長期支持、把不適合的標的都逐步淘汰掉,才能形成健康的體系。相對來說,臺灣的創投(VC)和企業創投(CVC)參與的程度似嫌不足,比較缺少策略聯盟的加值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生技基金,以及國發基金在生技醫療產業的投資加持都已有相當績效,但只有這麼兩家,創投加速仍然不夠,亟需更多創投和企業創投,發揮推波助瀾、穿針引線的功能。」黃日燦說。
 

民間大企業主導到國外大型併購 政策優惠配套支持


黃日燦認為,政府若能透過適當優惠政策,鼓勵臺灣大中小企業,各自或共同設立或參與創投和企業創投,聚焦投注到生技醫療產業,應可加速老創與新創跨業跨域整合,互補長短,相輔相成。
 
黃日燦也大膽提出想法,集眾人之力成立一家10億美元以上的「Fund of Funds」(基金中基金)的想法,目的是投資國際上頂尖的生技醫藥創投基金。「這樣做應可加強國際鍵結,提升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的國際能見度,失敗風險,也比單打獨鬥做創投來得低,也更有籌碼請到高手來挑案子。」
 
臺灣是否有機會將生技醫藥產業打造成下一座「護國神山」?黃日燦認為,這恐怕要靠大型併購才有可能達到足夠的規模和實力,而且不是在國內,而是要在海外尋找適當的併購對象。
 
「這種併購案應由民間大企業主導,但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優惠配套也絕不可缺,更需要跨部會前瞻性的思維突破。當年台積電派人去RCA去取經,才有今天的護國神山,但現在生技產業國際上大家搶著要做。因此,我們可能買不到最頂尖的,但一定要買比我們先進、規模比我們大的公司,才能讓我們快速成長。」黃日燦說。
 
黃日燦也強調併購及策略合作對於產業的重要性。「這幾年來臺灣無論是新藥、醫材、醫療服務都越來越成形,但大多侷限於產業自己的發展,我稱它是產業自我成長的『右腳』;相對的,多數產業都缺少大規模的合作,透過策略聯盟或投資合作、創造1+1>2價值的案例還很少,我稱它為外部合作的『左腳』。一個人要靠兩隻腳,才能站得穩、走得遠。」
 
 (採訪整理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