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臺北生技小聚」

闖海外市場?先賺第一桶金? 業師親曝新創商業化「撇步」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1-12-22
闖海外市場?先賺第一桶金? 業師親曝新創商業化「撇步」 (攝影/羅翊方)

今(22)日,臺北市政府展業發展局主辦的「2021臺北生技小聚」系列論壇,今年最後一場以「跨域新創征途最“搖擺”」為題,邀請包括希居芙、精拓、貝克、皮智、路明思,以及分子智藥等六家新創公司進行pitch,並由台大創新育成(股)公司、華淵鑑價、南港生技育成中心、比翼生醫創投、淨旦生技等單位的業師進行點評,給予新創如何進入市場、面對競爭者的各式「撇步」。

希居芙生醫


希居芙生醫執行長馬鈺欣 (攝影/羅翊方)

希居芙生醫為一家專業核酸技術研發公司,目標為將mRNA應用於藥物/疫苗開發。執行長馬鈺欣表示,希居芙的優勢,是能掌握關鍵原料、提升穩定性,且透過獨家酶反應方式能加快生產,此外也已找到安全傳輸系統,期望提升mRNA傳輸效能。

希居芙的短期目標,為販售相關研究試劑、原料,並協助廠商開發特殊核苷酸原料;中期將進行mRNA客製化服務;長期則希望成為國內mRNA疫苗藥物的CDMO廠,期望2025年能進駐新竹生醫園區。

精拓生技


精拓生技執行長陳柏翰 (攝影/羅翊方)

精拓生醫是以精準醫療為基礎的新創公司,專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活細胞分析,並致力於研發更具市場競爭力的抗癌藥物檢測服務。目前精拓生醫已成功建立仿生腫瘤類器官培養系統,協助醫師和患者制定最佳治療策略。

精拓生技執行長陳柏翰表示,現階段精拓已完成超過800例檢體的研究,找到超過100種癌症,篩選出超過100種精準用藥。去年8月,精拓獲得永和耕莘醫院合作協議,今年11月,也成功將B2B的商業模式拓展到國際。

貝克生醫


貝克生醫執行長張維哲 (攝影/羅翊方)

2016年成立的貝克生醫,專注於開發改良食道癌的放射治療的「貝克」食道置放器。

執行長張維哲表示,目前的食道癌放療近接治療(brachytherapy),仍會有鼻胃管百位不精確、需要操作複雜的專用置放器等問題,讓臨床醫師少有意願使用。而貝克所設計的食道置放器,以汽球裝置固定,對醫師而言操作簡單、不需麻醉,也能控制最佳化放射治療劑量。

該設備已取得美國、台灣醫材許可,並正在準備申請日本許可中;今年第四季也已取得國內健保給付。目前仍在與國內多間醫學中心合作,期望得到更多臨床驗證。

皮智


 皮智執行長周肇興 (攝影/羅翊方)

成立於2018年,皮智是台北醫學大學第一間醫療AI應用公司,主要以皮膚科專科醫師群的臨床經驗基礎,結合影像分析與AI辨識技術,於社群軟體Line開發能判斷痣變性風險的線上遠聚看診平台,是目前少數的B2C醫療AI公司。

執行長周肇興表示,今年4月在Line正式上線「皮膚好朋友ASKiN」,已有超過百名海外用戶,遍佈美洲、歐洲、東南亞與紐澳,且用戶滿意度達9成以上,應用戶需求,還將增列家醫科諮詢,除了Line,皮智正在不同的平台上布局。

路明思生技


 路明思執行長蘇隆畯 (攝影/羅翊方)

2020年成立的路明思,以「LuminX螢光奈米鑽石標靶」為核心技術。執行長蘇隆畯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協助臨床前的細胞藥物動力學研究,讓細胞治療、精準醫療開發廠商更清楚地追蹤細胞。

傳統運用螢光標記追蹤細胞的技術,可能遇到螢光訊號不持久、無法長時間追蹤、對細胞有毒性傷害、或是背景雜訊複雜的問題;而路明思運用對細胞無毒、大小僅100奈米的鑽石發出紅色螢光,讓各種細胞以胞吞方式「吞入」螢光。

目前已應用於胸腔內/外科、神經科、骨科、耳鼻喉科、腎臟科、新陳代謝科等多科別的研究;預估明年第一季,會有國內第一案應用其技術的臨床試驗申請(IND)送件。

分子智藥


 分子智藥執行長田耘政 (攝影/羅翊方)

成立於2019年,分子智藥成員來自台灣大學計算化學實驗室,為國內計算化學領域專業團隊,產品主要提供臨床前的化學性質預測,包含結構ADMET(absorption吸收、distributions分布、metabolism代謝、excretion排除、toxicity毒性)及藥物動力學性質,另外也提供客戶客製化模型的服務。

執行長田耘政表示,分子智藥從成立的商業模式假設,已一步步整合,開發出完整的ADDD(AI drive drug development)平台解決方案,他表示有別於過往AI藥物開發公司只能提供精準度的結果,分子智藥還可以提供AI模型判斷預測結果的原因,並進一步提供藥物修飾的選項與清單。2020年分子智藥也陸續服務數間藥廠、法人單位。

業師:「Time to market」極重要

會中,主辦單位也邀請到6位業師,針對各間新創公司的pitch進行講評,提供其從創投界、投資界而來的建議,講評業師包括:台大創新育成總經理劉學愚、華淵鑑價副總經理陳淑珍、華淵鑑價評價部協理王以利、南港生技育成中心主任陳菀芬、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淨旦生技營運長高百毅等6位業師。

業師們表示,募資困難是各新創公司一定會遇到的問題,但「Time to market」的概念很重要,由其國內投資者多缺乏慢慢等待的耐性。

因此,比起強調技術未來的發展性,需要先有足夠的「第一桶金」(能快速上市賺錢的產品)支持運轉。業師們也建議,在台灣活下去,可以不用先要求「這麼精準」,可先從低端的檢測開始,讓使用量提升。

而對於以台灣為試驗場域、在進入海外的醫療新創,業師也建議,尤其是要進入中國市場,需及早研究其法規和進入醫院的方式;且先取得台灣健保,恐怕會限制了未來在國外市場銷售的價錢。劉學愚也建議,或許能透過結合放射治療儀器銷售、和相關廠商結盟,來擴大銷售。

(報導/巫芝岳、彭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