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哈佛解腸道菌競爭機制:細菌攻異己絕招——用毒素「喚醒」噬菌體!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2-24
《Nature》哈佛解腸道菌競爭機制:細菌攻異己絕招——用毒素「喚醒」噬菌體! (圖片來源:網路)

近(23)日,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由腸道中大腸桿菌等多項細菌所產生的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會讓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脫離潛伏狀態,導致受感染的細菌被破壞,該發現對腸道菌的競爭、甚至這些細菌是否會造成人體細胞癌化等,提供了進一步的見解。研究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Nature》。

大腸桿菌素為一種不穩定的小分子細菌代謝物,先前已有研究發現,大腸桿菌素可能和導致大腸癌的基因突變相關。該毒素會破壞某些DNA,然而,科學家仍難以證明其直接與疾病相關。

由哈佛大學生化教授Emily P. Balskus領導的團隊本次發現,當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感染細菌後,還潛伏在細菌內、處在未直接影響細菌的「前噬菌體」(prophage)狀態下時,若在其周邊培養製造大腸桿菌素的細菌,則噬菌體顆粒的數量會激增,讓遭感染的細菌生長率下降。

此現象顯示,大腸桿菌素能「喚醒噬菌體」,讓潛伏的噬菌體活躍起來,進而危害細菌。此外,研究人員也發現若外源添加基因,讓細菌製造大腸桿菌素抗性蛋白(ClbS),就能保護該細菌免於大腸桿菌素傷害。

這項發現讓科學家對人體腸道中細菌的競爭,有了新的見解。

起初該團隊的研究目的,就是想了解大腸桿菌素如何影響腸道中各式各樣的菌種。過去,他們也發現,若直接讓細菌處在大腸桿菌素環境中,幾乎不會有效果,這顯示該毒素本身似乎並不會致命。

另外,由於大腸桿菌素分子體積大且不穩定,是否能直接進入細菌、破壞其DNA,也存在著疑問。因此,本次他們才轉向可能在中間有所連結的第三方——噬菌體進行研究。

Balskus表示,雖然大腸桿菌素顯然有危險的一面,但它或許不僅被用作殺傷其他細菌的武器;像是其所造成的DNA損傷,和喚醒的噬菌體,也可能在細菌中誘導基因變化,而不造成其死亡,這點可能進一步讓生產大腸桿菌素的菌種受益。

該研究也顯示,大腸癌也許和大腸桿菌素有關,但也可能是由製造大腸桿菌素的細菌,以任何其他方式作用,而連帶造成的損害。

Balskus解釋,因為從演化的角度而言,損害人體細胞對於這些與人類共生的細菌是沒有意義的。未來,他們也將針對大腸桿菌素「如何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集」,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資料:

1.論文原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444-3

2.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02/220223111242.htm

(編譯/巫芝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