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2022會員大會暨精準健康新趨勢論壇

林啟萬:歐盟MDR新規上路、臺灣僅過10張 挑戰益發嚴峻!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2-12-09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昨(8)日,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於晚間舉辦「2022會員大會暨精準健康新趨勢論壇」。(攝影/賴俊睿)
 
昨(8)日,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於晚間舉辦「2022會員大會暨精準健康新趨勢論壇」,現場匯集多名產官學研、專業人士共襄盛舉,並邀請到羅氏/基因泰克(Roche/Genentech)個人化醫療照護全球策略長Ana Luisa Ramirez、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分享個人化醫療和AI驅動醫療照護的觀點。
 
PMIA理事長李鍾熙於開場致詞中表示,這是PMIA成立的第四年、也是他個人第二任期的尾聲。他回想2017年楊泮池院士在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中報告癌症精準醫療成果,當時他也響應、呼籲政府將臺灣打造成亞洲癌症精準醫療中心,如今精準醫療已被政府列為重要政策發展方向,十分感謝政府和PMIA會員的支持。
 
不過,李鍾熙仍表示,臺灣的精準醫療產業發展在這幾年發展速度仍較慢,且許多產業發展要件依然未被滿足,像是法規、投資、健保給付、國際合作等挑戰,還需要產官學研攜手前進,為精準醫療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
 
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理事長李鍾熙。(攝影/賴俊睿)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回顧過去臺灣毅然決定與美國同步、為資訊科技業(IT)導入數位電子化,開啟往後黃金20年的經驗,期許在IT大廠加入生醫產業,以及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的導入下,加速精準醫療的發展,為臺灣打造生醫韌性家園。
 
衛福部薛瑞元部長和石崇良次長,也分享了近期生技醫療產業的法規進展,包括:「醫事法」第35條鬆綁醫療法人投資限制,已於11月預告、有望在明年上路的「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以及「再生醫療雙法」(包含再生醫療法、再生醫療製劑條例)已經在行政院加緊審查,預計將成為下個立法院會期的優先法案。
 
長期致力參與再生醫療立法的邱泰源立委亦上台致詞,表示再生醫療立法已逐漸取得共識,期許未來順利推行、讓醫療科技的進步能回饋到國人身上;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則以影片致詞,期望透過優質的數位工具和公私協力,串接大健康生態系的每一個環節,推動醫療保健轉型。
 

1位患者=1億筆資料!數位創新加速個人化醫療實現

 
羅氏/基因泰克個人化醫療照護全球策略長Ana Luisa Ramirez於預錄影片演講中表示,一個患者能夠產生超過1億筆資料點,可說是所有醫療照護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s)能夠善加利用、發揮精準醫療效益的豐富寶庫,這也是羅氏正積極投入的領域;他也指出,疫情改變健康數據處理的形式,也使得數位照護成為必要,像是美國、英國、中國、加拿大、伊朗等國的數位創新都出現改善。
 
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則分享其在AI數位醫療的成果,除了COVID-19期間的科技防疫外,包括以臺灣特定疾病臨床試驗合作聯盟(TCTC)為靈感、推動成立跨醫療院所的臺灣聯合學習醫療聯盟(Taiwan AI Federated learning Alliance),以及腦轉移腫瘤AI DeepBrain、肺疾AI DeepCheX、疾病預測AI TW23等研發成果,期待用好的AI實現更好的醫療。
 
活動壓軸則是在PMIA理事長李鍾熙主持下,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中華開發資本生醫基金徐大誠、工研院生醫醫材所所長林啟萬,與論壇講者杜奕瑾,一同暢聊如何利用科技創新帶來更好的醫療照護。

 活動壓軸的科技創新醫療照護對談。由左至右:工研院生醫醫材所所長林啟萬、中華開發資本生醫基金徐大誠、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臺中榮總院長陳適安、PMIA理事長李鍾熙。(攝影/賴俊睿)
 
陳適安表示,視訊門診是遠距醫療發展第一步,今年8月臺中榮總啟用全國最大規模的遠距照護中心,也和中華電信合作,加速5G網路基地台的鋪設,希望將便利的醫療服務科技帶入偏鄉。
 
徐大誠分享其基金投資醫療科技的經驗,並指出,國內以精準醫療為題的新創公司發展雖然比較積極,但建議盡快把資源投入在讓產品通過臨床驗證上,因為創投進場偏好在取證前後的時機點。他也建議,如果產品已經比較成熟,生產的部分可以先和大廠合作,公司的資源盡量集中在研發和臨床。
 
林啟萬則分享他今年參與德國杜塞道夫醫材展(MEDICA)的經驗指出,想和大廠合作的話,唯有De novo創新技術他們才看得上;另外,自歐盟(EC)新醫療器材法(MDR)上路後,截至年底全球成功取證者只有2千張,其中有10張是臺灣業者,包含了8張第一類醫材、2張第二類醫材、0張第三類醫材,顯見歐盟取證挑戰越來越嚴峻,預期費用也會越來越高,精準醫療健康業者若要投入歐洲市場必須注意。

(報導 / 吳培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