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 2023 NBRP Demo Day

如何讓台杉、比翼投資人點頭? 敏盛、秀傳敞醫院大門助新創臨床驗證

撰文環球生技
日期2023-05-05
第三屆NBRP Demo Day,於今(5)日上午舉辦「NBRP VC X CEO產業沙龍」。左起:環球生技總編輯林明定、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黃士維、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BioTReC創服育成專題中心副執行長貝先芝。(攝影/吳培安)

 
今(5)日,由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BioTReC)、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衛福部食藥署(TFDA)、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三屆NBRP Demo Day,在第二日上午舉辦「NBRP VC X CEO產業沙龍」。
 
論壇由BioTReC創服育成專題中心副執行長貝先芝、環球生技總編輯林明定主持,並特別邀請到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黃士維、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等,身兼創投及CEO身分的實務專家,一同分享對臺灣創投、生技產業及醫療體系的觀察與建議。
 

投資人建議:充實人才團隊 醫院創投助驗證新模式、打入亞洲市場

 
沈志隆表示,臺灣生技產業在創業環境比起30年前已經改善許多,且臺灣在臨床驗證和先驅科技發展上,其實不比美國的生技重鎮來得差;但是,在資本市場臺灣確實面臨許多問題,特別是股票市場傾向淺碟經濟、投資人只看能賺錢的公司,對於風險高的生技產業發展不利。
 
針對新創公司的發展,沈志隆也建議,生醫新創非常仰賴多元跨界的人才,建議團隊要有商業、臨床、法規驗證的人才,甚至是吸引國際人才來臺加入團隊,並用好的企業文化和好的激勵策略留住人才;投資方面,則應從Day 1就開始考慮找什麼樣的投資者合作,可以加速開發。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攝影/李林璦)


陳彥諭則分享,他發現阻礙新創發展的一大挑戰,是找到願意合作的醫院。因此,比翼生醫創投與秀傳、北醫分別合作建構「醫院創投」,希望學習梅奧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精神,協助國內外團隊在臺灣進行臨床試驗,成為新創邁入亞洲市場的基石。
 
比翼自從2018年成立加速器以來,已輔導100多個團隊,其中40%~50%是國外團隊,也投資了21家新創公司、2家公司首次公開發行(IPO)出場,總募資金額逾1.5億美元,目前也正在募集第二支基金。
 
陳彥諭強調,醫療新創在取證後,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Payer,如何讓醫院醫師實際使用。他也舉例,專注於開發AI腦部CT影像異常判讀系統的Deep01(愛因斯坦人工智慧),與高雄榮總、秀傳合作,驗證使用AI軟體輔助診斷可以讓患者在腦中風後到醫院獲得治療的時程縮短3小時,有效幫醫院節省費用,讓醫療軟體醫材驗證其醫療經濟效益,目前也正與急診醫學會合作,希望持續與健保進行溝通。
 

 比翼生醫創投執行合夥人陳彥諭。(攝影/李林璦)

敏盛、秀傳跳出傳統醫院框架! 整併、投資創新生態系

 
楊弘仁於論壇中分享敏盛如何從醫院起家,到現在成為一個包含藥局、健檢診所、醫院、長照、智慧醫療城的生態系統。他直言,雖然臺灣醫療豐沛,人才濟濟、資金充足、電子業實力堅強,但智慧醫療卻無法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缺乏的是機制──生態系統(ecosystem)。
 
在美國,醫院可以上市,但也會面臨股東權益與病患權益相互衝突的挑戰。楊弘仁表示,敏盛醫院藉由盛弘醫藥上市掛牌、併購哈佛健診、躍獅藥局,整合成多元生態系,讓不同企業在生態系中相互鏈結合作產生綜效。電子業、金融業、醫療業融合迸發新光芒出來,敏盛期盼未來能與電子業、科技業共同合作建造敏盛智慧醫療城,落實數位轉型。
 


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攝影/吳培安)

 
黃士維則分享,自從黃明和總裁成立秀傳醫院以來,持續為臺灣引入最創新的醫療技術、設備,如全臺第一台手術機器人「宙斯」等。目前秀傳各分院加總床數共3800床,均設立於臺灣較偏僻的地區,為偏鄉居民帶來創新醫療。2008年更導入成立微創手術訓練中心,一年舉辦100場課程,成為全亞洲醫師的技術知識交換平台。
 
黃士維表示,2017年開始舉辦B.E.S.T. 亞洲新創醫療器材研究發展研習營,開啟工程師與醫師的對話,過程中成立了承鋆生醫,開發出寬視角3D醫療影像手術顯示系統,成為領先全球的3D醫療解決方案。
 
接著秀傳與比翼合作推出「比翼秀傳聯名基金」,成為全臺第一檔醫院創投,提供新創投資資源、海內外市場鏈結、臨床試驗與趨勢驗證,並成立CRO公司──AIBEDA HealthTech Consulting (艾彼達健康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期望成為醫療場域與新創的橋樑。
 


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黃士維。(攝影 / 吳培安)

 

醫療AI是臺灣強項?雲象科技分享市場經驗談

 
葉肇元創辦的雲象科技,去(2022)年11月A+輪募得新臺幣1.5億元,但募資過程依然相當艱辛。他表示,由於臺灣在生技產業和軟體產業兩個面向都不強壯,因此在數位醫療上能效法的前輩較少,併購的機會就比較少、尋覓人才也比較困難。不過,葉肇元也強調,臺灣不是矽谷、也不是波士頓,需要不一樣的募資和發展策略,新創不要對美國模式照單全收。
 
葉肇元也在演講中分享他對數位醫療市場的觀察。例如,美國新創生態系成熟、多元化,但競爭非常激烈,小公司很容易被淘汰;以色列市場國際資金鏈結強,海外發展速度快;日本市場大、發展可持續性高,資通訊(ICT)產業沒有臺灣這麼蓬勃,競爭比較小;韓國的新創市場比臺灣稍大,但與既有大企業連結非常強等。
 
雲象科技如何在困境中存活下來?葉肇元表示,他堅信數位醫療的價值,且認為AI輔助診斷和病理數位轉型,兩者必須同時進行、缺一不可,這是他與其他同業的不同之處。
 
同時,雲象在骨髓抹片AI系統上,也創造極高的技術壁壘、建立全球最大骨髓抹片資料庫,並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他本人也和學會合作、鏈結國際網路以增加曝光度。葉肇元也建議,臺灣新創應盡可能使用在地資源,例如新創加速器和政府補助。
 


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攝影/李林璦)

 
(報導 / 李林璦、吳培安)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