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H.Spectrum+看見生醫產業大未來」

專家共籲政府國產國用、攜手民企 建生醫大數據公司完善新創環境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06-17
專家共籲政府國產國用、攜手民企 建生醫大數據公司完善新創環境。(攝影/彭梓涵)
今(17)日,由鴻準精密工業、永齡基金會支持的健康科技創業加速器H.Spectrum+,舉辦「2023 H.Spectrum看見生醫產業大未來」國際論壇,特別邀請到Startup World Cup主席Anis Uzzaman、國際醫療資訊協會(IMIA)主席李友專針對國際新創與智慧醫療趨勢進行分享,並由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吳忠勳、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帶領多位國內外生醫領域國際學者專家、機構、法人代表、國際醫療公司專業經理人、知名新創加速器、法務、財經等專家齊聚一堂討論台灣生醫產業的未來與機會。
 

Anis Uzzaman:新創團隊應具備 積極心態、國際觀



Startup World Cup主席Anis Uzzaman(攝影/李林璦)

Startup World Cup主席Anis Uzzaman以連線方式分享,Startup World Cup是由Pegasus Tech Ventures 舉辦的一項活動,Pegasus Tech Ventures 是總部在矽谷的創投,致力為全球傑出的新創公司提供資本。
 
Pegasus Tech Ventures擁有全球財富500強公司的全球企業網絡資源,目前管理39支基金,投資超過250家企業,也順利從70家中出場。他也從Pegasus Tech Ventures投資過、具有世界一流技術的獨角獸中,分享當前的國際創新趨勢領域與公司。
 
包括Elon Musk創辦的SpaceX,其打造的人造衛星組成星鏈(Starlink),提供偏遠地區網路服務;可協助人工智慧發展的量子電腦,則有QC Ware、Rigetti公司;以及開發能將二氧化碳捕獲和儲存的技術,如Brilliant Planet、Blue Planet Systems等公司。
 
另外他也分享幾個與醫療保健與生命科學有關創新趨勢與公司,包括,開發免疫療法與mRNA疫苗的Modrna、Strand Therapeutics;以及基因檢測和基因數據庫23andMe、Color等。
 
他也表示,這些公司成立的第一天目標市場就在國際,因此他也建議,在市場規模相對小的臺灣,新創團隊若只鎖定在一個地區較難變大,他也建議所有的新創團隊,應積極往國際發展。



(攝影/李林璦)

臺灣新創有技術沒資本 大企業加持帶動產業發展

會後也有多位來賓進行交流,國際醫療資訊協會(IMA)主席李友專教授表示,因為醫療行為是有區域性與治療習慣,數位醫療發展就像新藥開發一樣,需要許要跨國的證據與臨床,若臺灣數位醫療發展要持續壯大,就需要將更多的臨床數據納入。
 
Startup World Cup世界創業杯、臺灣工研新創協會總會長高繼祖則表示,臺灣創業最難的領域非生技與軟體產業末莫屬,但生技領域的創業變化,已比過去2-30年更好。目前全球創投有一半資金聚集在美國,但亞洲的資金也出現急起直追現象,其中成長最多為中國、印度、新加坡,但未包含臺灣。
 
高繼祖也直言,相較於新加坡有資本、沒技術,臺灣一直以來是有技術、沒資本,他認為台灣政府對新創只有表面的投資,並未透過「國產國用」加值新創發展,因此更別說要打國家隊。此次像鴻準精密舉辦的H.Spectrum+活動,就是對新創最好的加持,若能有更多大企業投入,勢必會帶動整個產業發展。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特聘教授暨中研院生醫所所長郭沛恩則回應Anis Uzzaman舉例類似23andme公司技術帶來的突破,其最大的影響即讓使用者能預測疾病風險,在疾病診斷後也能預測最佳的藥用,這也是精準醫學的意義所在。對人工智慧(AI)發展他也表示,其實AI對常見疾病用處不大,因為醫生都知道如何診斷,但他也擔憂,大家會過度依賴AI,反而不使用自身的經驗,所以AI不應該取代醫生,而是站在協助醫師角度讓病人變得更好。
 
北醫生醫設計創新中心執行長吳孟晃則表示,北醫近幾年積極推動醫學創新,包括與國際哈佛、史丹福大學合作,學習他們在新創的作法,目前北醫也已建構一個從選題到商品化的生態圈,他也期望北醫可協助更多新創加入國際加速器,以從國際角度選題、看市場,加速臺灣新創打入國際盃。
 

李友專:數位醫療下一波挑戰:健康公平、商模驗證


(攝影/彭梓涵) 

IMIA主席李友專,與大家分享智慧醫療的最新趨勢。他表示,除了目前大家已熟知的數位健康、AI應用等,下一波數位醫療將更重視「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而要達到健康公平,「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social determinats of health, SDoH)的科技應用相當重要。(編按:SDoH係指生活中各種可能影響健康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因子。)
 
李友專分享,根據調查,只有44%的人願意遠距看診,代表有一半以上的民眾還是習慣面對面,但事實上,慢性處方簽回診拿藥、看報告等等都是可以遠距進行。不過,數位轉型雖越來越盛行,但數據產出越來越多,也可能越容易出現錯誤、產生醫療人員工作血汗的問題等。
 
在今年4月,曾一度為數位醫療獨角獸的公司Pear Therapeutics宣布破產,也讓大家再度意識到,即使技術創新、也進行了足夠的臨床實證,但若無法在商業模式上得到保險給付,公司仍難存活。
 
最後,李友專也分享了近期AI發展;他表示,如ChatGPT、Google尚未公開的LaMDA等基於「多模態大型語言模型」(MLLM)的AI技術,已是最近重要的趨勢,但也伴隨許多擔憂。他期望,我們能以正確的智慧運用AI,使其成為幫助人類發展的最佳工具。


(攝影/彭梓涵)

呼籲政府加強投資健康醫療、成立兼具公益與盈利生醫大數據公司 

接著,由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榮譽理事長李鍾熙作為引言人,邀請到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執行長施修明、資誠會計師事務所生醫產業主持會計師周筱姿、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林金榮、Illumina台港澳營運長鄭裕翔以及GE Healthcare中國副總裁暨台港澳區總經理黃福榮,共同探討台灣生醫產業在精準健康醫療領域的創新與機會。
 
李鍾熙指出,台灣雖然不像新加坡由政府在背後指揮整合,但是仍然有許多平台在促成台灣各界產業的連結,如同此次由鴻準精密工業推動的H. Spectrum+國際加速器,就是難能可貴地由民間企業領頭,串接整合資源助力台灣新創邁向國際。
 
不過,李鍾熙也提到,台灣對於健康跟醫療投資太低,只佔GDP的6.2%,遠低於很多國家超過10%,不給付新科技、新療法,不但患者享受不到最好的醫療,也不利於新創公司的發展,因此不要用健康來換錢,要用錢來換健康。
 
施修明分享,台灣新創團隊的技術是具有成為世界級公司的潛力,政府同樣也希望能建構一個良好的環境來孕育新創公司,因此投資成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期望藉由創新育成中心將大環境中欠缺的環節補上,但也不單單這樣就足夠,還需要政府跨部會合作、企業支持、優化國際鏈結才能推動新創站上國際舞台。
 
此外,施修明也提到,先前李鍾熙曾在2022年的BTC上提過,建議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成立一間兼具公益與盈利的生醫大數據公司,透過各界的力量一同整合運用健保資料庫與其他生醫數據,達到真正的「精準健康」,相信在預測疾病、檢測、診斷治療上都搶佔龐大的商機。
 
鄭裕翔表示,基因體從診斷、檢測到監測,市場越來越大,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是非常重要的數據,也是如何超英趕美的關鍵,台灣擁有新創、醫療量能,政府也開始挹注資金,未來十分樂觀。而Illumina則可以讓基因檢測的費用越來越便宜、運用範圍越來越廣泛,期望未來能與產官學研一同公私部門協力(PPP),加速台灣走向群體基因體學(population genetics)。
 
黃福榮也表示,台灣擁有最好的醫療制度─健保,所以台灣的醫療支出大多是來自政府,因此,只要政府一開始啟動將大數據、ICT、AI導入整合,可以很快地讓台灣成為醫療生產國。
 
周筱姿分享,近年因地緣政治、貿易壁壘,產業供應鏈出現很大的變化,各國紛紛強調CDMO以建立自己國家的產銷生態系。而台灣政府也鼓勵CDMO,讓不論是醫材、藥物、基因與細胞的CDMO都方興未艾,台灣不僅可以運用ICT優勢結合BIO,還具有進攻東南亞市場的地緣優勢,建議廠商可以多往海外擴展,也能同步吸引國際大廠青睞。
 
林金榮則建議,台灣生醫產業都缺乏錢財,但不缺人才與智財,因此可以走向授權,但是,生醫產業的授權十分活潑,許多無形資產也可以授權,建議談授權時,可以把專利、生產KnowHow、製程設計包裝成套餐,才能讓授權金談得更高,同時,也要注意簽署保密協議(NDA)、競業禁止(Non-compete clause)條款才能避免人財兩失。

(報導/彭梓涵、李林璦)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