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叮如共用針頭?! 國衛院揭登革熱傳播新模式

撰文記者 劉馨香
日期2023-12-18
蚊子叮如共用針頭?! 國衛院揭登革熱傳播新模式(圖:國衛院)
今(18)日,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針對愈發嚴重的登革熱(Dengue fever)疫情,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俊宏團隊,透過動物實驗證實,埃及斑蚊可能透過類似共用針頭的傳播模式完成登革病毒的傳播,並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國衛院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分析,解釋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該研究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
 
國衛院表示,登革熱是一種經由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及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而傳播登革病毒所引起的蟲媒急性傳染病。近50年來,由於氣溫升高及國際間人口移動頻繁等因素,登革熱疫情於全球快速攀升,今年臺灣也面臨近60年來第二嚴重的疫情。
 
陳俊宏表示,過去科學家認為,蚊子叮咬染病病患後,病毒需要在蚊蟲體內完成多次複製,再由中腸感染至唾腺,才能在蚊子叮咬下一個人時完成傳播。這個過程至少需要8天,發病間隔至少10天以上,稱為外源性潛伏期(Extrinsic Incubation Period,EIP)。
 
然而國衛院陳俊宏團隊與高雄市衛生局合作分析2015年疫情的發病時序,發現同家戶內的發病間隔有85%少於3天。
 
接著,研究團隊利用動物實驗證實,蚊子叮咬被病毒感染的動物後緊接著叮咬下一隻動物,蚊子口器上沾染的病毒即可完成病毒傳播造成感染,類似於HBV、HCB、HIV共用針頭的傳染模式。
 
陳俊宏指出,埃及斑蚊完成一次完整的血餐過程中經常需要叮咬多人,這種行為模式有可能以機械性傳播模式將病毒傳給下一個人,大幅縮短病毒傳播的時間,同時增加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機會,導致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
 
國衛院與跨國團隊進一步建立數學模型,顯示此傳染模式十分驚人,可加速病例數推至最高峰的時間,同時也會大幅增加感染的人數。這種傳播方式可說明造成2015年台灣登革熱大流行的原因。
 
國衛院表示,有效控制埃及斑蚊的數量和活動,對於防治登革熱的策略有重大的影響,若能更深入理解病毒的傳播途徑,將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疫情應對策略,從而保護公眾健康。
 
論文:https://doi.org/10.1016/j.ebiom.2023.104723
 
(報導/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