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先申明一下,這次手記的標題,真的是大大掠美了崇敬的前輩張鴻仁老師近期出版的書――「生技大大可為」。
業界人士都喊他張總董,他可能是臺灣生醫業界唯一的「三棲」人士,集產、官、學歷練於一身。他親筆記錄下離開公職後到生技產業來,許多可歌、可泣甚至一些可惡、可恨的親身經歷,成為產業人士必讀的另一本聖經。
因為「生技大大可為」,張總董自新書上市到現在,還是各媒體On Call和邀約的熱門人物,他要我看完書後在此寫「讀書報告」,但我大概準備要被死當了。
儘管大信生技有大大可為的現在和未來(不然不會死守現在崗位),但個人聽聞更多的卻是在執行現實上的處處難為。而產業是企業的集合體,只有看到越多開心的企業才有越樂觀的產業,不然就只得繼續大大地懷憂不喪志。
大風之末起於青萍
媒體遊走最前線,接觸多的是產業的末梢神經,常讓人難免有大風之末起於青萍的杞人憂天;要不參加的是穿衣打扮後的面具舞會,隨著宴會一結束,幕裡的恩怨情仇也就消失於虛實真假之間。
曾因為之前老闆無意間一句話:「你們當記者判人生死很容易,只要10分鐘!自己下來經營事業看看吧,你的10分鐘可能就是人家企業的10年!」當下個人職涯就轉了向,在離開臺灣和留下涉水產業間選擇了後者。
歷練了各種職場和企業發展槍林彈雨、短兵交接的「殺」場後,現在,每次想濫用輿論免責工具臭罵人之前,只要看看自己身上也留下的許多傷疤刀痕,常常最後就是關門向同事們嘮嘮叨叨地講些支離破碎的八卦,大大地宣洩一下想罵人家的衝動,但往往很快又大大地悔過,因為自己也不過跟別人一樣在瞎子摸象。
相較於其他同業的前輩們,自認自己和團隊不過是產業行駛各碼頭的船上搬運工人,搬運工作這個環節非常耗費時間體能,加上本人資質甚愚,輩份也甚低,且還常會聽錯傳令錯搬物件,實無資格、條件和能力批評或論斷是非。因此,若無真正擁有具體物料,總告訴自己不必多增添不必要、沒意義的議論,多聽充聞就好,做好碼頭工人角色,用實力做工,不要用口做事。
一筆餐點小費用的感想
這天,在一個甚多大老前輩在列的聚會場合上,我一樣坐到最最角落,因為忙過中午沒吃,我大大用力又專心地享用美食,不料最後突然就被主持人喊起來分享感想,由於腦袋正沈在揣想眼前這道素菜如何料理,眼看服務人員在我起身後俐落地收盤,未滿足的腸胃主導了意念,我不禁拉雜地說了些生技「處處難為」的雞毛蒜皮事,主持人大哥忍不住要我:「Look At Bright Side!」。
但我確實認為,在臺灣推動生技真的是處處難為啊。近期和「生技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楊長賢副校長及計畫共同主持人張大慈教授開會討論「2019年創新創業獎」的相關工作事務後,緊接著是計畫的部長官跟他們開會。
我才踏出會議室,身後聽到長官對楊校長說,去年活動有一筆點心餐費怎麼核?可想像那情景,應該是楊校長一時語塞,一會兒後他回答:沒問題,我們付,那有什麼問題嘛!
聽到這些,我心裡頗沉的,差點想轉身回去,「就那一點點心餐費,沒多少錢吧,我付掉算了!」且心裏浮現更多的是,一些業界朋友跟我爆料、抱怨過的許多高層花錢、要錢的八卦事跡,每每都讓我大大地震驚!
回想第一年的創業獎舉辦,當時本刊也正處在篳路藍縷、百廢待舉的初創,兩位教授來找時,理由單純到讓人感動,他們說:「創新創業人才培育上完了課,應該還能再做什麼讓學生們能實際演練操作吧!我們想到透過辦活動,但問題是預算實在拮据到幾乎沒有,所以找你們幫忙想想可以怎麼做?」。
這是作為一位有為、有愛、負責教師的初衷,老師這樣替學生著想,讓我想到家裡小孩從小一路面對的一些讓人傻眼到我曾忍不住到學校抗議的那些老師,心裏真的是很感動,怎能不協助這樣的老師讓他圓滿心願呢?
目標不在創業 是讓學生認知創業的這些事兒
也要特別在此再次感謝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基亞生技董事長張世忠(也許他們已經忘記了)以及中研院院士王惠鈞的「財團法人生化科技教育基金會」,在他們當了苦主出錢大大支持下,我們和計畫團隊的老師同學們出力,讓第一年的「創新創業獎」終於順利啟航。
可想而知,第一年必然很陽春,甚至連努力邀請教育部的高層長官來觀禮,都喬了半天得不到垂青,感恩後來有兩位年輕的長官竟然整天陪伴到結束。此後,大家一起走來六年,儘管每年我們都在為了如何創造資源以突破有限預算而大大苦惱,但是一年一年的過程裡,又都會在莫名的「感動」驅使下,一年一年的投入。
這期間的批評也沒少過,不少人直接對我不屑表示,教育部搞什麼創新創業?實在是莫名其妙!還好,楊副校長和張教授都抱持坦然的初衷:「學生創業不是目的,計畫目標很清楚是在教育,讓學生認知創業的這些事兒。」
近幾年,臺灣積極鼓勵創新創業,許多補助計畫評估指標是學校技術是否真正成立公司。曾有位科技部某計劃評審幾乎憤而想辭去委員,他透露,政府要量化指標業績,要我們兩年內(選舉改選前)盡量想辦法讓技術團隊出櫃(成立公司),「創業哪是這回事,根本沒準備好就叫人家創業,簡直是要這些技術團隊出去送死。」
創業真的是非常殘酷的一條路,無論是團隊的技術與能力,特別是創業者的IQ、EQ各種情商指數,都會經過無數次被解構再被重構的錘鍊。加上臺灣生技近年處在多事之秋、低迷不振,創業憧憬恐難招架失敗的挑戰。
生技必然大大有為
然而,誠如張總董的結論:生技大大可為。
這6年來,「創新創業獎」無心插柳竟也出現許多青青楊柳,一些有心的團隊真的成立了公司,而且還不一定是競賽勝出的團隊,他們真正築夢踏實地往前走,真的用心在實踐希望對社會有貢獻的企業理想,他們像當時兩位老師一樣讓人「感動」,感動也會支撐大家持續投入的動力!
但在小小市場、大大政治的臺灣裡,生技依然處處難為。
一如走了6年的「生技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終究是政府的一個計畫案,終有被結束的時候。6年,對一家新創企業來講,正是「死亡之谷」的階段,很多新創公司活不過3年,走過3年的,往往又會在這個死亡之谷的懸崖邊上,被考驗跨越的勇氣與實力,而若沒鍛鍊、累積扎實的基本功和各方面條件,就算有蠻牛的勇氣,也沒真正能跳過的腳力。
不過,如果大家都抱懷跟張總董一樣「生技大大可為」的情懷,縱使生技處處難為,但在大家持續的澆灌下,生技必然大大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