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塔颱風的臺北,午後才開始陸續陣陣強風,我的外訪行程都沒有取消,只是蹬著不太禮貌、但不怕雨水的運動拖鞋見人。
途經大樓之間,一陣強風吹起,雨傘難以招架外翻,一陣大雨潑淋一頭的當下,我突然想到一位「Adama」(音似跟日文「あたま」–頭殼)很不一樣的人,是幾天前我和喬大社會責任企業的夥伴們一起駕車去彰化二林拜訪的「喜願共合國」創辦人,他的英文名字也是Adama。
「Adama」 壞掉!?
每次颱風肆虐,最掛憂的是靠天吃飯的農友,我記起Adama提及他的本土小麥契作「共合國」,全台已經接近600公頃。我後來不禁去訊問候,Adama 回應:「花東農友災損難免了,搶收有限。」
臺灣的有機農業處處充滿故事,實在很迷人,這一群願意投入打造無毒有機農業的人,可能多少都會在一開始投入時,被親友認為「Adama」壞掉,但他們身上那一股堅持對環境、土地友善的正能量,身上流露的自然樸質氣息,或者笑眼光芒中散發出的感染力,都讓人非常喜樂。
Adama本來是一位標準的工業人,專業工業工程背景的「Adama」,思路邏輯原來也非常機械化,重視計畫和目標並一味追求效率。1999年時,公司工廠為降低生產成本,決定採用機械自動化與引進外籍勞工,淘汰當時負責組裝零件的保育院朋友,讓身為副總的Adama左右腦開始打架。
同年(1999年) 4月1愚人節,Adama自「愚」娛人地成立了「喜願工作坊」,放下原來的所有,決定當起快樂的傻瓜,繼續和保育院的年輕朋友們一起做沒有添加物的有機麵包、並用非常友善的價格賣麵包。
過了4年「窮」開心的日子,金融風暴危機爆發,2007年小麥糧價飆漲,Adama錢花完了,人也清醒了:「是要讓它『水』,還是讓它『死』。」他用臺語說。
「為何臺灣不能自己種小麥」,Adama自此展開「麥田狂想」計畫,以「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為概念,將農田、生產者、消費者等緊密結合。
自嘲傻瓜「進化」了的Adama,並建構小麥的線上生產履歷系統,讓農友用電腦輕鬆記錄小麥生長,並透過網路與消費者互動溝通。Adama甚至在麥田裡舉辦音樂會,他的麥田不再是「狂想曲」,而是真正的「交響樂」,不斷吸引更多人加入他的共和國,追隨臺灣的永續農業發展運動。
深藏生物技術「高手」
「打造無毒農業」也是我們這期的封面報導。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各國持續興起有機運動,兼顧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生態農業」(Agroecology),能夠提供健康、營養食物,保護環境的永續體系,全球從慣行農法轉往有機農業是不可逆的發展。
如果你知道臺灣每公頃農藥用量已達到17公斤,聯合國也指出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急性殺蟲劑中毒,你必然會為農藥對環境、人體健康和整體社會造成的極大傷害感到憂心。更可能會跟我們一樣,加入防範毒性高、有害化學品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危害的行列之中,支持友善環境的永續生態有機農業。
也因為環保、有機意識逐漸抬頭,越來越多農友們也認為保護環境更加重要,因而漸漸能接受一些農損,拒絕使用農藥。
而長久以來,臺灣的農業深藏許多生物技術的「高手」,他們從精準育種、智慧種植、蟲害或植物疾病預防到ICT科技農業,為新一代的綠色革命投入鑽研與嘗試,也提出許多新解方。
包括近年急速崛起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臺灣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技術不落人後,已經普遍用於探索作物特定基因的功能。
不過,目前臺灣仍未放寬CRISPR作物品種的契機,然而,也因此發展出其他能夠達成「精準育種」的新興科技。例如臺灣大學發展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就是一種有效加快選拔、接受度也高的育種方式。
成為全球顯學的微生物,中興大學黃介辰教授揭開了內生菌與植物免疫系統的共生關係,就如同現在利用強化人體免疫系統來進行癌症治療的免疫療法一樣。他利用合成生物學改造植物內生菌,使植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戴奧辛,未來更將應用於分解含氯的農藥。
還有業者,在經營農場期間,有感於許多靠農藥也難以完全解決的蟲害問題,乾脆自己培養各種「蟲蟲軍團」,以「天敵」來進行生物防治,最後打造出臺灣最多「以蟲剋蟲」的基地。
沒有股票可以買!
只是,每個為有機農業付出並讓人敬佩的背後,總有掩不住因為堅持的煎熬。
因為基因改造議題仍充滿爭議,實地種植仍然被農委會禁止。最為人所知的案例就是中研院院士葉錫東教授,他成功研發出抗輪點病毒木瓜25年,成為臺灣農業的研發典範,卻不能提供給民眾種植,結果後來是中國、美國夏威夷搶著發展。
政府鼓勵新品種開發,但是政府帶頭進行新品種推廣與普及的配套措施,非常欠缺,要把新研發成果快速推廣仍有許多困難。友善農業資材及生物防治成本也仍高,業者提到業務推廣,大概還要苦笑!
截稿這幾天,已經有忠實讀者等不及問我們這期作什麼題目?我說,「臺灣農業實在有趣,土地上的故事都很純美」。他也幾乎不假思索地回應,「是啊!臺灣很多農業比生技有溫度、有人性多了,我也覺得很棒。可是,好像都沒有股票可以買啊?」
我覺得朋友的回答,其實才是臺灣農業發展真正的最大罩門、障礙與困境。簡而言之,就是臺灣農業始終沒有資本化,因此難跳脫出小確幸的宿命。迄今,無法出現大型企業,臺灣農業規模化、國際化發展之路,恐怕還是個「狂想曲」!
我們的記者們走訪南、北臺灣的產官學界,記錄他們發展的故事和歷程,也聽到臺灣農業面臨挑戰的心聲或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