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證券交易所旗下創新版、戰略新版,7月20日正式開板,但僅此一家申請創新版掛牌的仁新醫藥,最後在臨門一腳的一週前( 7月13日)決定自行撤件。
政府在2020年12月發布規劃開設「臺灣創新板」(Taiwan Innovation Board,簡稱TIB/創新板) ,也迅速有效地在一年餘後,就打造出「臺版那斯達克」。只是,政府原期待藉此活絡資本籌資市場,並與本土有潛力的「獨角獸」共舞,卻在開場首日尷尬地唱了「獨角戲」。
懷鄉臺灣創業路
而在仁新醫藥決定撤件創新版一週前,台微體( 7月6日)也發布新聞預定10月8日自上櫃板下市,將公司私有化成為森投資的100%子公司,森投資會轉為開曼公司,未來將重新轉戰美國上市。
仁新醫藥和台微體兩家生技公司,雖然創業模式和營運都不同,但都是臺灣生技少壯派創業的出色代表。兩個年輕創業家人格形塑的成長、求學階段都在海外,踏上生技之途後,因懷鄉之情進而在臺灣創立公司。
在分別與他們互動的經驗裡,他們的思考都很能跳開傳統的框框架架;對事業擘劃的縱橫捭闔有國際的格局,不拘泥於臺灣;他們都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願意承擔該有的責任; 對認為好的、對的追求有著堅強的樂觀信念;且都有自己個性上的一些潔癖。
我甚至常覺得他們就是外國人,說來事實上也是。台微體總經理George剛回臺灣時臺語講得比國語溜,因為他在美國除了英文外,臺語是主要的華語 ; 至於仁新的執行長Tom,小時候住南非沒學過幾年中文字,大學之後都在澳洲、美國,到目前閱讀中文都還有點吃力。
兩家公司的大股東裡,各有知名的臺灣商界人物自始至今看好他們;股市大戶林滄海幾次進出兩家公司掀起一番股價波浪,但也一樣還是公司個人大戶。
兩家公司都在股市上締造不凡紀錄,台微體2011年10月登錄興櫃交易後,隔年2012年12月21日就轉上櫃,曾創下440元登上當時「股王」的紀錄,笑聲特別爽朗的George,因此得到了「股市王子」的封號;仁新則自去年底進入百元俱樂部後,今年股價直衝而上,在4月12日提出「臺灣創新板」首家申請公司後,當月20日衝高一度達289元,爾後股市傳言創新板對其審查實為繁複,股價應聲下滑,然而,公司決定退出創新板,股價也才一天就止跌緩升。
「在臺灣」的公司 很難募到外資
臺灣的資本市場確實非常激情熱鬧,政府也進一步立意塑造更符合創新企業上市的資本市場,以接軌國際、落實產業升級與創新成為國力的政策。只可惜,臺灣依然保守的總體金融與外匯管制,只要沒從根本刨過以革新,企業經營所受的監管束縛可能還是剪不斷、理更亂。
所以,臺灣的資金主要寧可流向股市炒作,而不是投往創新以厚實產業資本。最後結果就是,新創企業在臺灣很難募得到真正創業風險的資金;越來越多名片為投資公司的法人或天使投資,其實是來自五湖四海的股市作手,於是,以為迎來救援投手的企業開始陷入與狼共舞、活在股價起伏的忐忑,雖然,表面上呈現的是股市活絡的好風景。
公司股權架構只要不走出臺灣,就會受到外資、外匯、稅制、審查(會計師朋友現在直稱「查水表」)等種種限制,很明顯地,「在臺灣」的公司很難獲得海外投資,或有,也相當有限或有其他動機,這現象已經是在持續惡化的不爭事實。
又說到「外資」,臺灣股市真正的外資也不多,這也是資本市場大家心知肚明的事。說穿了,套句證券業朋友的形容,「臺灣資本市場就是自己在葫蘆裡悶,悶得『水餃股』越來越多……」
也許有些政府官員不管語重心長或理直氣壯,都曾公開講過:「這是產業和公司自己要爭氣!」我相信,所有殷實的創業家不但都會同意,恐怕還會時刻用來鞭策與警惕自己。
先不論台微體、仁新股價的起伏變化,若翻開兩家公司的營運內容與開發項目,迄今,兩家公司創業後按表抄課的基調其實都沒什麼改變。
走新劑型技術平台模式的台微體,就是要不斷在技術平台上開發出藥物。在Delta變種肆虐全球,公司自行研發的「安畢黴」獲印度藥證,並在5月26日與全球製藥公司Zydus簽署印度銷售合約,這款抗感染藥物即時投放到印度,治療當地染疫糖尿病患者出現的嚴重併發症毛黴菌症。「台微體」在這次疫情中,成了真正走到國際上,對全球防疫做出了貢獻的唯一一家臺灣生技新藥企業。
至於仁新醫藥的LBS-008口服藥物,其用在治療斯特格病變青少年病患,已經在澳洲準備進入了第三期臨床試驗。LBS-008更大的潛在市場是治療乾性黃斑部病變,透過美國子公司Belite Bio已經完成一期臨床且積極數據,正在進行藥廠授權談判中。
而無論是George還是Tom,相較於臺灣的人情世故,我想,他們可能都更習於如何跟外國人打交道。
此處不留人 轉戰美國估值翻倍
我突然想起可能已經被臺灣資本市場漸漸淡忘的亞獅康-KY。它是英國人Carl Firth 最先在2010年於新加坡創立的標靶新藥開發公司,亞獅康為了架設跨區域平台,於2014年6月底到開曼群島登記公司,並在臺灣、上海、澳洲都成立了子公司。
亞獅康臺灣正式開張時的辦公室設在氣派的國貿大樓32樓,我印象極為深刻,Carl 藉著2014年臺灣生技月展期間舉辦了開幕聯誼酒會,那時兩岸往來氛圍正大好,亞獅康投資人橫跨兩岸三地,中國的投資人幾乎都來了,那年來臺的美國生技業者也都去捧場,進進出出的國際人士把亞獅康辦公室擠得水泄不通,稱得上是這年生技展最熱鬧、最國際化的會外會之一。
當時亞獅康的主力產品是從Array授權引進的Varlitinib (ASLAN-001),正如傘一般地展開在亞洲各國進行胃癌、轉移性乳癌、膽管癌等臨床試驗階段,也取得FDA孤兒藥認證,獲准進入全球膽管癌樞紐試驗。
亞獅康順利在2017年6月1日以每股68.92元登上臺灣上櫃。只不過,敲響IPO後,股價最高只來到59.8元,爾後就漸漸一路下滑。
亞獅康掛牌時間的臺灣生技產業,可以說正好處在低迷狀態,一方面是2016年4月發生浩鼎事件,單純的新藥開發正面消息已經很難再引起投資人的興奮,早期投資人甚至不計價持續殺出手中的生技股;一方面蔡政府上任後,兩岸局勢急轉直下,臺灣對中資戒慎恐懼,國際股東也對臺灣資本市場大失所望。
亞獅康於是轉進美國,於2018年5月4日在Nasdaq以每股5.61美元(約新臺幣165元)發行ADS,掛牌後股價也出現了蜜月期,持續上漲至6月8日來到9.64美元(約新臺幣289元一股);但同時期臺灣這邊的股價,卻從5月4日46.1元作收後開始跌跌不休。
事實是,亞獅康新藥開發一路失利,股市也跟著節節敗退。但這現象在美國Nasdaq生技股是見怪不怪的事。亞獅康先是在2019年1月13日,宣布胃癌一線治療二期臨床試驗未達標,接著同年11月11日,最有信心的Varlitinib在膽道癌二線治療也宣布臨床試驗沒達標。連續兩個臨床試驗都失敗了,臺灣毫不留情地7根跌停,股價跌至新臺幣3.86元,美國Nasdaq最低跌到0.45美元,也難以挽回頹勢。
然而,在新藥開發路上,二期臨床試驗失敗,並不代表這個新藥就此終結,只是,臺灣資本市場和許多媒體評論幾乎已經判了它死刑。被打入全額交割股的亞獅康,董事會決定並很快在2020年8 月 25 日起終止臺灣櫃檯買賣,也由於公司設在開曼,很快就完全將第一上市市場轉移至美國Nasdaq。
亞獅康的許多原始股東,都是在國際生技風險投資上長年打滾的創投,對新藥開發抱持理想的人,更不容易輕易放棄信心。此處不留人,轉戰美國的亞獅康帶著同樣的產品線,劇本還在繼續發展著……
7月15日,亞獅康在Nasdaq 股價每股2.8美元(約新臺幣84元),今年初以來,股價已經上漲了46.24%,現在市值為1.89億美元(約新臺幣31.89億)。近期,亞獅康也順利和K2 HealthVentures達成了4,500 萬美元的擔保債融資,預計將在 2022 年初啟動 ASLAN003治療炎症性腸病的二期臨床試驗。
生技新藥開發的漫漫長路,怎麼似乎到了臺灣都變得更漫長!我也不認為,亞獅康如果繼續留在臺灣纏鬥,以它過去的紀錄還有機會募到這些錢。
所以,如果懷鄉在臺灣創業,結果最後竟變成了包袱,我雖然尊重各方對台微體、仁新醫藥、亞獅康可能有各種不同角度的看法或評論,但我個人對George、Tom 和Carl的抉擇、堅持與勇氣,都會給予最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