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大逃離!?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1-12-2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近期,拜讀了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脫下國王新衣」一文,他提及,「從BioAsia到醫療科技展,臺灣的醫療院所和生技業者,無不卯足全力展現自己,讓世界看到我們的厲害;……臺灣的健保制度號稱全球第一,卻老是在破產邊緣搖搖欲墜;……能力都被框在8,000億元的健保預算和控制成本的舊思維裡……。」

這一切讓他覺得「就像國王的新衣,愈想展現,就愈虛幻……。」

相信很多業界朋友看到這,都會為楊執行長的直言拍手叫絕。所有在檢討臺灣醫療相關產業發展困境的場合裡,大家最終仍多劍指健保,醫院和產業無不寄望政府翻修。

臺灣健保這棵能面向國際招搖的護國大樹,事實上,土壤下盤根錯節瀰漫,共(寄)生生態糾結,偏偏只要刨到健保這個根,都敲不得、也掀不開,過去以來,任何人一敲猛虎就出山,且虎嘯一震一切散成飛灰。看來,現在、甚至未來可見的許多年,健保問題恐怕還是無解。

不少人乾脆「逃離」臺灣健保!

一位笑語如珠的醫師創業企業家說了許多其實讓人聽了哭笑不得的事。

違法健保?「無價」的使命感!

他分享,以前學醫的前輩們,99%都留在臺灣當個勤奮的執業醫師,有1%的人出國唸書,但回到臺灣成為公衛專家或進入政府部門貢獻; 健保實施二十年來,現在每年約有10%醫學系的學生會出國,但多數人能不回來就不回來,因為不想在臺灣的健保體制裡當醫生,除非你只想「積功德」。

20年了,臺灣健保醫療效率「很難想像,其實還是跟以前一樣!」。很多病人到醫院等上數小時,可能只是為了等上醫師一句話:「去排超音波,照完再回來……」根據醫事法第十一條,「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科技已經這麼進步,沒有更有效的方法嗎?健保資源這樣濫用對嗎?他自嘲,「就是因為太愛問問題了,醫院覺得我在製造麻煩,很不喜歡這種人,我只好『逃離健保』出來自己創業。」

他說,疫情期間健保開放實施了遠距醫療,但某家醫院幾千案例最後都無法通過健保核銷,甚至可能「違法」。原來,健保規定上線的醫師和病患都需要拍照存證以示「親自診察」才能申請健保給付。但醫師告訴他,很多老病患其實只會用Line,下載App這類要輸入個人資料、密碼登入的對他們都很難,很多的遠距診療其實是透過「電話」完成問診和開藥,然而,病患也還是卡到健保核卡、實地取藥的障礙。最後,一些醫師只好在醫院診間接電話「義診」,雖然面臨健保核銷、醫院違法風險,但「好久沒覺得自己當醫生有這麼『無價』的使命感!」

臺灣健保下的醫療服務造福了民眾,讓臺灣成為全世界最照顧人民的幸福國家,中國、美國都想跟臺灣看齊。有關健保的問題,很多前輩、特別是出了「健保大大可為」一書的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己經有足夠的探討。

沒有制度是完美的,也永遠沒有最好,只是這十幾年來,我們等不到哪個政府有「破、立」的決心,願意「大大有為」讓它更好。

據了解,目前,衛福部已規劃「全民健保中長期改革計畫」,著手改革健保給付及支付制度與健康照護體系,也會整合公共衛生體系與健保資源,以提升健保給付價值、醫療服務效率及品質等。

只是,2024總統大選轉眼就到,涉及8,000億元總額資源分配的全民健保,從開會到共識、從簡單的行政命令辦法到源頭的修法,只怕又會再一次成為臺灣每回大選無法兌現的政見支票。

大家都在做「徒勞無功」的事

一位曾掌管教學醫院中心、成功推動院務流程改革與醫院財務控管的院長級醫師也提及,疫情催化下,政府從上到下無不鼓吹臺灣要進行數位醫療轉型,各種數位醫療開發風風火火、璀璨但如煙火,但廠商都在罵醫院不願意使用他們的產品。

其實,大家都在做「徒勞無功」的事,在現行健保給付體制下,醫院根本沒有「誘因」導入這些醫療科技。

醫院導入數位工程成本都很浩大,但健保核保給付還是量化性指標,各類新藥、新醫材、新醫院不斷出現,搶食健保這塊大餅者越來越擁擠。

不少民間人士和社群都熱切地高呼AI至上,認為AI或數位科技可以協助各單位藉由非接觸服務與降低人員編制數量,降低疫情擴散,減少成本支出。但事實是,現行健保制度和醫院評鑑指標,醫院的各種人力,必須按科別、照病床數進行配置,可不像一般企業組織可以伸縮自如。

健保配套既然趕不上時代科技的滾輪,不少醫院和廠商,目前也紛紛嘗試「逃離健保」的牢籠,正將發展中的先進醫療服務支出給付來源,轉向與商業保險公司聯手合作,希望推動讓它普及化,售價既不必受健保砍殺還能壓低成本。

國內已有自體細胞治療保單問世,不過,還在起步階段,要發展出如歐美、新加坡的商業醫療保險環境,醫療法專家也不樂觀,他告訴我少說要10年,「臺灣立法制定一直欠缺專業和自信,盲目追求國外先進法規,什麼都想要的結果,就是常把各國標準揉出一套與世界同步、但執行起來荒腔走板的制度。」

當年臺灣的全民健保立法說來也不例外,健保的財務以薪資為基礎課徵保費,並由勞雇雙方共同依一定比例負擔,成立基金,從財務處理上是屬於「社會保險」。但在體制設計上,又為達成醫療公平性以及扶助弱勢者醫療效果上,採取了具有買方壟斷效果的單一支付與單一保險人制度,所以兼具「社會福利」特性。

於是,我們的全民醫療覆蓋率與公平性,真的做到了連美國在1994年柯林頓,以及後來歐巴馬到拜登的健保改革也無法達到的優勢,但是面對醫療科技必須與時俱進的關鍵時刻,臺灣政府對健保總體財務的全面控制,把所有利益人綁在一起,導致現在無論供給面與需求面都轉不動,不斷陷入互相卸責、指責的循環裡……

而這也正是這期封面故事,我們的主編林璦希望透過一些衝勁有為的「醫二代」分享,看他們如何以左手新策略、右手新科技,從傳統窠臼中突破轉型。他們相對公家醫院較不受政府官僚束縛,他們有的包袱,反而來自於自身如何在上一代胼手胝足建立的基礎上,繼續讓家族醫院邁入未來智慧醫療的新紀元,他們其實可能比其他醫院更快「重新定義」我們的未來醫療。

政府積極爭取的態度成了關鍵

最後,容我繼續報告上一次提及的MICCAI 2025會議競標結果。

如同預期,2025年MICCAI在漢城首爾,我們輸給了韓國。韓國政府主動出錢贊助,外加所有場地免費,只能說,政府積極爭取的態度成了關鍵。

MICCAI是目前涉及醫學影像資訊(MIC)和電腦運算輔助介入(CAI)兩個領域世界上最頂級的會議,高度國際化,全球覆蓋範圍將超過134所頂級科研學校以及世界權威研究團隊。

會議領域包括:數位醫學診斷與治療領域、關鍵技術理論、重大疾病的跨領域應用、腦疾病診斷與影像分析、超音波影像分析、AI病理學及手術等多個領域。每年還會評選MICCAI青年學者(YoungScientistAward),因此,積極發展AI、影像醫學的國家,無不積極爭取這個會議。

我們一直很自豪,全民健保自民國84年開辦,每年累積就醫紀錄結構化資料8.5億筆,是全世界唯一全國性醫療影像巨量資料庫。為了醫療大數據AI應用,健保署將國內AI醫學影像科技發展也推動得風風火火,國內更有一群人AI至上的熱情推手。

如果可能是我們對這個活動的意義與重要性認知不夠清楚,MICCAI 會議每4年會回到亞洲(除了中國)舉辦,下次臺灣競標的機會將是在2029。只是,屆時臺灣醫療科技的國際競爭地位與優勢會在哪裡?還是,我們繼續讓國王穿新衣!?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