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接班」、「世代交替」是個老掉牙的管理議題,但總是像歷史朝代的更迭一樣,永遠都是當代人暇餘最追劇的戲幕與情節之一。
「二代」這個標籤是「祝福」、但也是「詛咒」。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幾位創新、有為的醫二代(盛弘楊弘仁、童綜合童敏哲、秀傳黃士維、羅東博愛許豪),但他們在接班過程中肩上的擔究竟有多重,沒挑過的人永遠不知道。
但對絕多數平民百姓的我們而言,這些銜著金湯匙出生、頂著家族品牌光環、或流著皇家貴胄血液的人,一出生就註定了比別人更不平凡,不管他們的人生與財富是否真的一輩子順遂。
這期,我們又特寫了電光石火效率般地組織出「臺灣二代生技商務圈」的推手,年僅37歲的生命之星創辦人陳孟專。
我認識孟專至少8年了,當她還在校園時,就是各種生醫創新創業比賽場的常勝軍。拔尖聰明的孟專從幾乎斷絕父母關係、逃避接班,到最後認清現實回歸家族企業;從新創團隊走過磨合、營運被家族股東質疑,到今天開創新局、展現不同風貌,她一路來快意、吐放的花漾歲月,在我們主編林璦的筆下實在很有畫面。
比起一般先守成再創新的其他二代,行動力與活力堪比Energizer 勁量電池的孟專,其實更像是第一代創業,她敢於放膽追夢、勇於營造自己;然而,比起多拼命鞏固自己江山與累積財富的創業第一代,她是更願意「共好」的資源整合「造市者」。
也許很多人一輩子追求的財富,在她出生的那一天可能就有了,所以,孟專現在重視的已不再是能掏出多少錢,而是可以掏出多少社會資源,她看到要能把真實變現的人脈圈建起來後,才能一起帶動事業成長。
更多時候,我看是孟專加值了「二代」的身份,而不是「二代」給了她拼比的優勢。
臥虎藏龍的生技二代
生技圈裡,其實還有不少臥虎藏龍的二代。也有自己不同的圈。
近幾年,新光集團吳火獅外孫女婿、國內藥商貿易和安行二代,保瑞董事長盛保熙已經是媒體寵兒,他的藥業併購整合策略,被奉為翻轉臺灣製藥產業的解方,家族資源加上自己的成功案例,讓盛保熙後來私募30億新臺幣成立健康基金,都比國家級的台杉創投籌資更快、更容易。
而較為大家所知、發展更具歷史的臺灣製藥工業,第一代的胼手胝足已經成為傳承的勵志典範,而通過臺灣醫藥法規變革淘洗的二代掌門人,現在都到了含飴弄孫的人生階段。雖然,不少家族的三代也都已經在集團事業裡各自就位,只是,多數藥業二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些二/三代因為經常跟在長輩旁見習,他們其實多互相知曉,也有自己友情往來的聯誼。進行式中的三代接班潮,普遍面臨著家族經營與專業治理的極大考驗。不過,別人家有哪些問題他們會相互切磋。
一些知名的傳產業,也不乏二代、三代積極在生技新創事業裡施展自我。幾個老牌建設業者,除了集團直接切分健康事業群讓二代承接經營外(知名如麗寶集團),更多是辦理移民或早早把子女送歐美名校求學,1990年後逢歐美生技產業興起,不少優秀的二代被期望往生命科學專業培養,一盼掌握世界產業經濟脈動,二盼有朝一日能讓家族事業典範移轉。
紅遍天的MIT合成生物學家盧冠達(Tim Lu),他是鈺創創辦人盧超群二代,盧冠達創立的基因迴路公司Senti Bio 剛納斯達克SPAC上市,總募資逾2.96億美元,成就可以說超越了父親 ;大直地產商自建的知名飯店業二代們,幾乎都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生化博士或醫師,回臺灣後,專注管理父執輩們籌集成立的生醫投資私募基金,而且績效傲人。
一家轉戰澳洲地產的建設業二代,不僅拿到哈佛醫學博士,「不靠爸」的他自行創業,正在兩岸三地拼搏自己的ICU高階醫材事業;另一家同樣移民澳洲的地產商二代,疫情期間歸臺創立細胞治療CDMO,一出手就到位的廠房規格,一下子就驚動了一些本土業者;老臺南幫的三代也自己新創了生技企業,希望能闖出屬於自己的招牌……
無法斷捨離的上一代
去年11月底,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成立「長庚資誠企業永續學苑」,以國內知名的EMBA教授群協助接班人做個案教學,一年提供100個精選個案,資誠也成立一個「新世代企業家聯誼會」,相信無論對知識傳遞或凝聚接班人同溫層力量都會很有幫助。
不過,當我推薦給一些「二代」的朋友們,我得到的回應既客氣又直接:其實我們一點也不缺理論知識(也是,上一代培養的接班人,留洋名校者比比皆是),接班就是個世代交替的功課,更像是宗教所說的家族業力或心靈修煉。很多時候是上一代無法斷捨離,不是新世代的我們缺乏認知。
這樣的回應,馬上把我腦袋裡轟出好幾幕生技業世代交替的現實場景……
有天午後,一位前輩大概看不下去來爆料。原來某跨國藥廠為鼓勵臺灣創新創業舉辦徵件計畫,結果一位門神級大老親自去PK,「而且要的錢很大」,擔任評審的前輩很不解,「技術不創新就算,跟年輕人搶什麼?」但在場的後生們沒人敢吭氣,而前輩苦笑說自己努力以「中立」的審查意見,把難題留給藥廠。
嚴格說來,臺灣生技真正興起不過近二十餘年,武林還處在第一代創業家打造的江湖,產業界公認的「生技集團」也不多,10個手指伸出來都數得完。
這些集團創業家都是一代豪傑、各霸一方,現在已逾60、70歲,依然有著萬夫莫敵的意志與氣勢,更譜下了臺灣生技新聞版面的主旋律,他們不僅是集團無可替代的君王,一言九鼎、號令如山,更是媒體追逐的風向標竿。(其實,即使廉頗已老矣,只要還能飯否,大佬們永遠還是媒體首要追逐的對象。)
「退而不休」還是「退而不讓」?
但無論如何,隨著無情歲月,接班的問題還是漸漸浮上檯面,並成了攤在資本市場與產業間的茶餘飯後話題。
有著高度專業門檻的生技事業,接班人比其他傳統產業更具挑戰。二代不願接班者,一代不想幹了就只好求售,國內績優醫材股百略醫學是一例。目前,受矚目的許多知名企業,包括「天國一輝」(杏輝、中天)、晟德等,其實子女不是已經進入準接班培養,就是在企業裡擔任財務、人事的關鍵職位。
這些生技二代處在一群高學歷的金頭腦當中,未來公司治理,恐怕難再回到上一代指揮棒一手在握的局勢。所以,這些生技創業家們將如何真正交棒,是外人等著觀看的後續。
能理解對創造過輝煌的臺灣創業家,很難從絢爛歸於平淡,所以即使是經過「制度」的世代交替(如電子業),「退而不休」後,又捲土重來「退而不讓」的事屢見不鮮。某位一代創業家也霸氣地告訴我:寧可相信人,不相信制度。
「世代交替」原本是生命科學裡植物學繁殖史的名詞,在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會分別產生具有不同遺傳變異的個體,讓各自都可以接受一次天擇的洗禮,因而大幅提升了演化的速度與效率。物種經過不斷變遷的環境,生存的機會也會因而提升。
「世代交替」後來被借用到人類社會各種生活上,泛稱所有「舊規則的解體」和「新英雄的誕生」。不過看來,生技二代接班,想解體舊規則、產生新英雄,也許需要突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