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技醫療市場最近有兩大脈絡值得注意,一個是美中貿易戰再次開打,關稅壁壘又起,但除檯面上貨品的關稅外,檯面下技術端的輸出封鎖尤為嚴峻,前此,美國對中國資金前進該國「投資」生物科技,就已經啟動封鎖機制。第二、中國擁有上千億人民幣產值的「中藥注射劑」被指「缺德」,而官方也積極檢討。兩大脈絡中,前者將讓資金「轉進」其他地區,後者也會讓中國醫藥市場再度出現缺口,而這都是臺灣的機會。
自2017年起,中國資本大舉收購美國生醫資產。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統計,2016年中國對美國生醫產業的年投資額約為3億美元,而2017年卻飆升至40億美元,該年生技初創公司所募集的100億美元中,有高達35億美元來自中國。至2018上半年,中國投資額更一舉超過2017年的總合,達51億美元,換言之,中國已經是美國生技初創公司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去年《Forbes》雜誌也報導了這股「中資轉進美國生醫產業」的現象,甚至以前極少投資生醫產業的企業也大舉介入,例如規模超過人民幣2,000億元的紅杉資本,2015-2016年間只參與三件醫藥相關投資,在2017-2018年卻擴張至20件,投資比重也從4%拉高到30%。《路透社》甚至指出,中國瘋狂採購,已讓美國藥物授權前金,從三年前的平均100萬到500萬美元,飆升至3,000萬美元以上。
這些顯然並非美國所樂見,去年10月美國財政部的投資安全辦公室發佈行政命令,將對27種特殊技術行業的外商股權投資進行嚴格審查,生技業赫然在列。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也已開始緊縮外國企業和資本進入美國敏感技術領域,其中亦包括生物醫藥行業。4月,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關切下,「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以出賣國家關鍵技術為由,開除了三名華裔教授,這事件說明美國正開始全面防堵生醫技術外流。
根據美國榮鼎諮詢發布的數據,由於對中資的防堵,去年中國在美國與歐洲的投資額分別大減84%與41%。去年底生醫產業被美國列入監管項目後,或將反映在今年的數據上。今年1月22日,上海市政府同意以上實集團發起,聯合國泰君安、中國太保與張江集團等,成立規模人民幣500億元的「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股權投資基金」,或許就透露些許端倪。
本(5)月6日,坐擁600多萬粉絲的央視前記者王志安,在微博發表「開中藥注射液缺德論」一文,引發軒然大波。後續的檢討聲浪將中國年銷人民幣上千億元的「中藥注射劑」推上了公審台。12日,上交所要求步長製藥,對旗下中藥注射液產品進行說明,這讓早已身陷「史丹佛醜聞」的步長製藥再受重創,股價直奔跌停,連帶相關藥企也同步走低。這是繼去年華海的致癌原料藥與長生的假疫苗後的又一黑天鵝事件。
中藥注射劑是中國早期缺乏專業知識下的產物,其構想是藉由血管注射讓中藥能更快有效地進入人體。但事實上,未經腸胃消化作用的中藥不但無法確保療效,而複雜的萃取物進入血管更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然而,即使不良反應頻傳,中國至今仍有300個企業,每年生產134種中藥注射液供患者施打。以心血管藥物為例,中國銷售前十名的藥物中,就有七個為中藥注射液,且大多品項的不良反應欄竟只標示「尚不明確」四字。
在中國藥審機關CFDA雷厲風行推動「一致性評價」政策一年多來,淘汰多達八成的不合格藥物,關閉超過三成的藥企,造成市場板塊大幅改組。但中國至今仍有許多未達現代醫學標準的藥物充斥市場。顯然劣質藥淘汰賽還會持續,後續藥物將持續出現缺口,市場必然繼續洗牌。
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市場規模達人民幣1.7兆元,且年均成長超過8%,遠高出全球平均的3.8%,這龐大且快速成長的內需市場是中國醫藥產業發展最大的籌碼。
在此背景下,藥品汰換將為發展或取得合格藥物提供巨大的誘因。列強的技術封鎖,則將促使中國資本轉向他國或增加境內的投資力度。
(本文由鑽石生技投資分析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