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衛生署副署長、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目前為上騰生技董事長,出身醫學系,擁有台大公衛及美國哈佛公衛雙碩士,但回國後棄醫投身公職。他在健保財務窘困時,臨危授命出任健保局總經理,完成健保費率第一次的調漲。全球領先的健保IC卡制度,奠定了台灣今天為國際先驅的國家醫療數據資料庫基礎,也在他任內全面上路。張鴻仁是國內唯一官、產、投資三棲領導人物,能深入洞察政府行政與產業政策。
整理、圖/楊傑名
我認為新政府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讓資本市場更有活力。
資金是產業最大的動能,只要投資大眾願意相信這個資本市場、願意相信這個產業會有前景,資金就會跟著進來。
現階段,台灣的創投其實不能真正叫做創投,這些創投或是投資銀行的生技投資部門,其實絕大多數投的都是快IPO的公司,並沒有真正投入產業的最前端。
生技產業發展很需要育成跟種子基金,行政院國發基金這幾年雖然在資本市場也做了許多努力,但實際上,政府還是不想擔風險,幾乎都是用配對基金(matching fund)方式透過民間資本在投資。
政府若真正下決心要發展,例如可以拿10億給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2~3年下來,應該可以幫助近100家新創事業,鼓勵年輕人創業,是生技產業未來發展的一大重點。
但我想強調的重點不是「錢」,是政府的「決心」和「effort」(用心)。簡單來說,就是要讓資本市場有活水,政府把資本市場做好了,資源自然會靠攏過來帶動產業,資本市場是發展台灣生技最重要的關鍵。
連結矽谷創新 政府需放重兵
第二件事,政府一定要跟世界最重要的市場(美國)連結,美國矽谷科技的創意、創新、創業是台灣生技現在欠缺、極需要積極連結的元素。
台灣現在和矽谷的連結幾乎沒有了。台灣過去用的是外交體系的概念,把許多外交人才放在華盛頓。但矽谷是產業的連結,聚集了國際最活躍的創投和法人。
所以我建議,政府一定要在矽谷放重兵,一定要有重量級的人物,這也等於向世界宣示台灣發展生技的決心,目的是讓國際看到台灣。
所謂重量級人物,當然要有一定的經驗與人脈,可以很快在矽谷建立關係,不管是矽谷的創投或是生技產業。我們要用矽谷當基地,讓台灣的年輕人到矽谷去接觸那裡的環境,去吸收那裡的養分,或吸引更多的人才願意帶著技術回到台灣來創業發展。
法規制度造成的成本加總 讓台灣失去優勢
第三是法規。成立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雖然號稱是「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的四大支柱之一,但成立的真正背景原因是食安問題。
TFDA成立後,整個TFDA的運作也被食品安全的議題拖著走,高層其實沒有太多心力可以管生技產業這一塊。
我們看美國FDA的任務,是除了protect (把關),目的是確保病患有access (使用)安全、有效新技術的權力,本質是promote (促進)產業對新技術的開發。
(按:FDA's Role is Ensuring American Patients Have Access to Safe and Effective Medical Device Technology)
台灣的食安問題一定是大問題,要全面要稽查,保障民眾食品安全,但台灣這樣的小國家要學美國,同時要把關又要創新,難度的確非常高,所以我認為應該把食品(F)跟藥物(D)分開。
台灣過去的法規制定也屬於防守型,但現在法規應該要轉型成進攻型,這才能順勢把產業帶出來。
對主管機關來說,保護一定是相對容易的,只要美國FDA核准3年以上產品,閉著眼睛蓋章通過,只當第二線,當然在安全上永遠不會有嚴重的問題,但如此一來,我們也犧牲了新藥開發的先機。
所以台灣自己一定要思考,我們這樣小規模的監管機構,制定的策略是什麼?產業發展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未來,我們都期望台灣能成為世界的研發基地之一,法規當然要變得非常有彈性,但更最重要是態度的問題。
我們審核的機制仍是非常保守的,舉例來說,每次只要稍微修改幾個字,就得把案子全部送回中央審核,這樣的速度怎麼跟全世界比?現階段,都說台灣的人力與醫療費用相對便宜,但其實整個制度所造成的成本加總起來,台灣的優勢就沒了。
張鴻仁 小檔案 | |
現職 |
|
經歷 |
|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