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領頭攜農民組成大聯盟 才能行銷全球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2-06-1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吳金洌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客座講座、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講座教授

吳金洌現為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客座講座、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講座教授,他是國內第一位引進斑馬魚的研究者,並在海洋分子生物學、分子魚類病毒學、海洋生物技術與基因工程學等領域中享譽國內外。
在國際上,曾受邀擔任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委員、國際養殖生殖生物委員會(RBA/IUBS)委員、國際生物科學與技術資料委員會執行委員與國際生物物種資料庫委員會委員。
在國內,則曾擔任多個國家型農業計畫主持人,包括: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主持人、教育部尖端生物技術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發展方案總主持人等,積極作為學術界與產業界之間的橋樑,推動多項農業生物技術轉譯與商品化落地,對我國農業生技產業貢獻良多。

採訪整理/ 李林璦


臺灣從1983年就把生物技術列為八大重點發展科技,而農業科技發展的濫觴則是2000年由國科會、農委會、中央研究院推動的首屆農業生物科技國家型計畫。

該計畫的總主持人為楊祥發院士,是首位闡明植物賀爾蒙乙烯生合成機制的學者,並利用乙烯延緩水果、蔬菜、鮮花的成熟過程,大幅增加農產品的運銷效用。

我當時一直協助楊祥發規劃並參與各大農業生物科技國家型計畫,一方面整合臺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的研發資源、建置農業科技研究院,運用當時火紅的基因工程技術,希望找出臺灣從熱帶、亞熱帶到高山上的溫帶,分別適合生產的農漁牧產品,提升臺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漁電共生或漁電共爭? 推動政策左右兩難

從當時到現在,農業生物科技已經有許多亮眼的研究成果產出,但要落地到產業界,尚有許多困難需要突破,不僅需要政府推動政策,企業界也必須一起投入,才有可能將成果商化落地。

而農業比生技醫藥業更難推動商業化的關鍵之一,在於主管機關只有農委會,農委會必須同時扮演推動產業發展、管理,以及補貼、照顧現有農民等多重角色,而在生技醫藥業,則是主要由衛福部扮演管理者,經濟部扮演產業推動者。

多重角色的農委會,常在推動產業與照護農民的兩難中搖擺、產生矛盾。

例如,綠能已經成為全球趨勢,政府現在大力推動的漁電共生,我認為立意良善。臺灣土地資源有限,農業用地若被光電設施遮蔽會導致農作物生長不良,但水產養殖可以在40%的遮蔽率下,維持70%以上的水產產能。

但是,土地租金、光電設施、儲電設備的大量資金需求、以及對水產養殖業的不熟悉等等因素,都讓光電業者卻步,其中,土地取得、向漁民承租對業者來說是最大挑戰。

這牽涉到農委會是否有推出好的政策,讓漁民能夠認可並共同推動。由於漁電共生是新型態的養殖方式,政府應發展代耕、代養制度,並提供水產養殖專家介入輔導協助,以降低養殖業者與光電業者跨入漁電共生的門檻。

「綠能是與時間的競賽」,若要達到2030無核家園、淨零排放,推算需要有1萬公頃的面積用於漁電共生,才能達到政府設定的漁電共生目標――2025年4百萬瓩。

此外,水稻、畜牧業、漁業的養殖流程不同,會產生的廢棄物也大不相同,農業的多樣化使得要達到淨零排放,與工業相比,困難許多。因此,政府的支持與良好的配套政策,非常重要。

臺農產行銷弱  組大聯盟為解方

臺灣的農產品品質很好,但是農產品管理行銷很弱,加上大多屬於小農,一提到大量外銷,就會碰到貨源難以穩定提供的挑戰。

因此,臺灣農民應該要形成聯盟,加上企業投入,形成代耕、代養制度,臺灣在地瓜、紅豆、鳳梨、毛豆等作物,也都有成功的案例。

契作規範了種植品種、種植方法、病蟲害防治等等,可以將農作物種植標準化,也有利於將成功案例推展到海外,打開國際市場。

我們可以向三大標竿國家學習,如紐西蘭的奇異果與奶粉、荷蘭的花卉、挪威的鮭魚,不僅品質穩定,產量都可以供應全球。

我曾參觀過挪威的鮭魚養殖業,他們的鮭魚定期採樣,提供給獸醫師檢查疾病,進一步建立病歷制度,自動化注射疫苗,並訂立法規,規範海外箱網養殖場1至2年就必須換位置,以維護水質環境。

紐西蘭的乳品與奇異果的成功,則歸功於其政府在早期就支持農民自行組成合作社,於2001年又將酪農合作社進一步統整合併成為Fonterra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乳品出口商,農民是該公司股東,並保證收購,全紐西蘭有95%的酪農都參與其中。

有了公司化的體質,酪農從牧場的環境、育種、自動化採收牛乳、乳品的收購與銷售,從頭到尾都不用擔心,這一模式也讓紐西蘭的乳源佔上全球20%。

智能科技結合生物技術  創造農業循環經濟

臺灣也曾於2016年12月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農發),希望能垂直整合農產品產銷,並讓臺灣農產品品牌化,攻入國際,成立時也找來了紐西蘭奇異果行銷公司Zespri前行銷暨業務總裁陳郁然擔任台農發董事長,但可能選擇的農產品欠缺運送配套,導致連年虧損,十分可惜。

我們應面對過去,進一步檢討才能跨出下一步,且事實上,目前臺灣也有類似的聯盟在成形,如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是由口湖地區45家臺灣鯛養殖業者,於1996年以組合聯盟的方式成立。

他們不僅研發「科技智能養殖」技術,精準掌握「臺灣鯛」養殖狀況,大幅提升魚隻存活率,成功將口湖鄉打造成為「臺灣鯛外銷生產示範區」,也與生技業者共同將魚鱗開發成生物眼角膜、萃取高純度膠原蛋白作為保健飲品,還從尾鰭抽取製成魚翅,達到全魚利用的循環經濟。

要形成聯盟,大家必須有共識生產具有競爭力、統一品質的產品,此外,也能與企業組成協會,由大企業做領頭羊,形成壓力團體向政府表達需求,進而訂定相關法規,將臺灣的特色農業行銷全球。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