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最原始的醫療價值 不必很偉大的科技!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4-01-2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我小屁孩時,在窮鄉僻壤的雲林海豐蕃仔寮生長。每到東北季風時節,濁水溪因為進入焦水期,大風捲起溪底無盡沙塵,天空灰濛,茶水拌沙,愛玩的孩子常常成了泥娃娃。

有一次一身泥塵,先被大人用摩托車載到村里診所,接著被開車為生的親戚載到忘記是虎尾還是斗南,只記得醒來時也沒看見母親,醫院似乎有些吵雜,但我注意力最後完全集中在隔壁床,一位一腳上了石膏的阿公正在吃的一碗香噴噴泡麵,小時候,連泡麵都是奢侈品,那個味道……,後來讓我每次生病都會想吃泡麵!

偏鄉缺的不只是環境條件、社會資源,醫療不足,更直接體現城鄉差距下的生命尊卑。

雖然這一、二十年,臺灣庶民生活的城鄉差異小了,雲林縣政府連年治沙有成,昔日的濁水溪風沙地,也搖身變成生態綠洲,這些年來,北漂、南迴的新世代文青也紛紛返鄉了,2023上半年,雲林移入人口還出現正成長。

不過,即使政府和醫療體系都在使力消除城鄉不均的現象,積極推動偏鄉醫療照護網絡,然而,臺灣醫療院所分布脈絡,仍有依循人口聚集而發展的前提因素,迄今,城鄉醫療差異依然懸殊。

用數位創新解決醫療不平等

2022年醫師公會全聯會曾統計,醫療資源最豐富的臺北市換算每萬人口有43.67名醫師、每平方公里就有41.82名醫師;高雄市則每萬人口有25.11名醫師、每平方公里只有2.35名醫師。以人口來說,金門每萬人僅6.4名醫師最少;面積來看,臺東縣每平方公里只有0.09名醫師,和臺北差了465倍。

雲林縣在全島縣市排名還不是最差,倒數第五,每萬人有13.15名醫師,但海線幅員廣闊,2021年戶口統計分析,在地老化的阿公、阿嬤就佔全縣人口近五分之一(19.7%), 老化指數為 182.08%。

2016年,被恩師、前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說服下鄉,現任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說,剛從臺北來的醫師一開始常不解,怎麼一些阿公、阿嬤都會急得直接敲門催醫師,「輪到我看了嗎?我能不能先看!」。

原來,老人家得早上搭一個多小時公車到醫院來掛診、等診,又必須趕下午末班公車,再花一個多小時坐車回到可能連計程車都到不了的地方。

馬惠明笑說,臺大醫院雲林分院「不山不市」,既不是山裡部落、又離市區很遠,一線之隔分級,就此少了政策補助,也欠缺都市各種資源可汲,「數位化正在呈指數型進步,數位不平等若沒有跟上,也會呈指數型落後。那就用數位創新來解決醫療不平等,讓偏鄉病患也得到最好的照顧。」他說。

科技體現醫療服務  需要更多人文關懷

4年前,數位醫療起風之時,我們編採團隊曾盡力走訪各大醫療體系,希望能瞭解臺灣各醫院對數位醫療轉型的期待與規劃,也協助產業廠商調查有哪些醫療科技最有實際的應用需求。

去年11月底,蔡英文總統出席醫療科技展致詞時強調,臺灣有信心能成為全球數位醫療轉型基地,也願意與各國加強合作,為全球智慧醫療產業發展貢獻關鍵力量,成為全球醫療供應鏈的重要夥伴。

這對享譽全球的臺灣醫療而言,以及臺灣在資通訊科技的硬實力,到底是一個夢想口號?還是繼任的國家領導人和新政府,可以真正帶領臺灣實踐的願景?

於是,在時隔4年後,我們團隊在主編梓涵、芝岳的帶隊下,決定重新走訪一次各大醫院,探看數位轉型究竟在臺灣醫療體系落實了多少?

確實,不少醫院的智慧化程度,讓我們對透過數位科技體現的醫療服務情境感到驚艷,也對未來醫療充滿更多想像與期待,然而,卻總是覺得似乎還少了一些人文關懷。

我們來到雲林地區唯一通過「區域教學醫院」評鑑的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行經急診室上樓時,一台救護車停在門口,門邊零落站著幾位曬得黝黑的家屬,有人還穿著我都還記得、農民下田常穿的 Hia-Kóng雨鞋/靴管……,光這醫院大樓建築和土親的鄉民,醫療的城鄉差異真是不必多言了。

不過,正是在這貧瘠的地方,讓馬惠明「不必想很偉大的科技,而是盤點已經有的東西」,就不斷創造出更多有趣、有用的事。

他說,「正因為資源不足,才需要創新和合作」,他將數位醫療創造出最原始的價值,真正落實為醫院增加效率、更為偏鄉百姓帶來幸福的科技。

打破醫界藩籬  區域聯防

馬惠明早在2018年疫情前,首創「斗六雙星區域聯防」,打破醫界藩籬,讓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與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在迫切需要「急重難罕」在地醫療的雲彰地區,兩大龍頭醫院破天荒建立合作協議,互聘兼任主治醫師與支援報備,進行聯合排班,透過已經成熟的通訊科技,讓兩家醫院的急診病患,都能透過聯合值班與遠距醫療,建立「以病患為中心,往來無隔閡」的專科會診服務。

這個「區域聯防機制」,後來又邀請虎尾若瑟醫院與雲林基督教醫院加入,並持續擴大科別,「六院聯防」也把雲林打造成臺灣的遠距醫療標竿。

爾後,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又陸續推出「智慧遠距傷口照護」、「高危新生兒外接監測」、「兒童心臟病篩檢遠距群助」多項智慧醫療方案,結合資通訊科技與創新醫療服務模式。

現在,雲林更偏鄉裡的阿公、阿嬤以及兒童家長,都可以不必再面臨醫療資源缺乏和就醫的困難,數位轉型讓昔日的窮鄉僻壤,現在成為寶島遠距醫療的示範縣市。

堅持有那麼偉大嗎?

「技術不難,心態最難,但堅持真的有那麼偉大嗎?」,馬惠明笑說,他讓醫院跨院合作、或院內跨單位合作的心法,其實只是以「好事,對別人好」,讓對方放下擔心、害怕的恐懼。

即使已經締造臺灣多項數位醫療典範,但現在,馬惠明辦公室的白板上,還是密密麻麻寫著醫院數位轉型需要落實的工作事項,從臨床、行政、流程優化到人員教育等等。

然而對面牆上,是一幅有人幫彈得一手好鋼琴的馬惠明畫的油畫像,科技的理性與藝文的感性,同時呈現在馬惠明的身上。

「我仍持續不間斷和團隊探索,數位轉型到底要做什麼?我很希望把這裡打造成醫療的燈塔、醫界的桃花源,透過資通訊科技,把大家綁在一起,讓更多出身雲林或來到這裡的年輕醫師,有個好目的,就是這裡也是夢想實踐的搖籃。」馬惠明說。

相較都會裡,許多大醫院在醫療科技上爭奇鬥豔、甚至夸夸而談其各項醫療數位轉型大計,這次,我們歷經4年重回許多現場進擊審視,讓大家更具體看到臺灣醫療科技落地的實況。

我們看到許多感動和希望,當然也看到各種障礙,但我們更希望和持續追求願景的人,能一起踏實築夢,讓臺灣醫療資源不再有偏鄉!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