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益鑑:從國際化與脈絡化思維 看臺灣生醫新創的挑戰與未來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19-07-22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詹益鑑/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助理執行長

詹益鑑博士投身創新創業領域多年,擁有工程博士與商學碩士學位。他於2018年起,擔任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助理執行長及工研院生醫所特聘顧問。
2010 年,詹益鑑與林之晨 (Mr. Jamie) 共同創辦了AppWorks Ventures (之初創投),專注於消費性網路與行動應用領域的新創團隊育成及早期投資,同時關注生技醫材、精密儀器等領域。
除了創業者及投資者兩種身份外,自2009年起,詹益鑑也先後於輔大、臺科大、臺大兼職授課,開授生醫光電工程與技術創業課程。
詹益鑑擁有豐富的創業創新與投創經驗,跨領域背景的他,歷練了豐富多元的視野與投資管理經驗。目前正極力推動國內生醫新創生態系之建立,專注於轉譯醫學與數位醫療領域,連結在地資源與國際市場。


談到創新,首先得從經濟學上「需求」這根本的問題談起。人們因為有需求未被滿足,得另覓「新方法」來解決,因此才出現了「創新」這名詞。
在生醫產業方面的「需求」上,人類在過去的一百年中,努力在克服「如何活著」的問題,因此發明了能看見微生物的顯微鏡、能控制傳染病的抗生素等;接下來的一百年,人類開始思考「如何活得更好」,因此才有了如今各種生技與健康產業的崛起。


臺灣的生醫創業環境與投資特色

臺灣生醫領域的創新,深受以下三大因素影響:(1) 全球生醫領域近五十年來的演變;(2)全民健保制度;(3)臺灣的資本市場。
這三大要點深深影響著臺灣的生醫新創環境與投資人的動作,也造就了我們生醫產業的特色。
例如健保部分,臺灣的全民健保在國際上是很獨特的,它的確為人民提供了優良的醫藥環境,但也同時扼殺了許多創新,許多新藥的研發可能受限於健保給付的低售價,導致難以平衡研發成本。此外,全球投資或收購早期新創技術的頻率越來越高,因此,出場與投資的循環變短、出場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在生醫產業也越來越普遍。這些都是臺灣生醫新創逐漸出現的現象,抓住此一全球趨勢,是新創者的功課。
從投資人的角度而言,投資生技產業相較於其他行業難度較高的地方,則在於要能預測出好的進場時間,也就是新創產品或技術被大廠或給付單位接受的時間點。
 

成功創業者必備的能力

懂得「經營管理」,是成功的創業者必備的關鍵能力之一。
我們常發現,80%失敗的創業是因為不知道如何管理人力與財力,過早規模化而失敗,例如:很多公司募得大筆資金後,卻沒有明確且長遠的策略來使用資金,導致用錢的品質和效率下降,最後造成創業失敗。
除了管理外,創業者也要懂得如何預測風險,並且知錯能改。這樣的能力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有,但團隊中至少要有具備這樣特質的人,才能避免公司不斷跌撞,讓經營的過程更為順暢。
臺灣在創業方面仍需要提升的一點,是「脈絡性思考」這部分。因為缺乏脈絡性思考,常導致我們難以發掘根本的問題。然而,要解決整體環境的問題,往往又需要從根本做起。
對創業者而言,技術、產業、人才、資金,甚至媒體資源,這幾大要點都應該要有脈絡性的整體思考,只有對全盤有所瞭解,才能在產業中活得長久。
 

生醫加速器 
多面向輔助新創公司

目前,國內外各產業的創業輔助,比起早年盛行的創投,已紛紛進入加速器的時代。加速器可以給予新創公司其所需要的輔導、資金,並創造有凝聚力的社群環境,具有能陪伴新創公司成長,又可幫助其規模化的特色。
生醫領域因為有實驗環境與設備的需求,所需的加速器又比臺灣較早出現的網路業、資訊業加速器複雜許多。波士頓的LabCentral育成中心、MassChallenge加速器等全球頂尖的生醫育成單位,都因此會提供生醫公司所需的空間協助。
不過對臺灣而言,由於有政府補助頂尖大學的研究經費,以及中研院、各大醫院等完備的實驗設備,因此,相對不缺乏實驗空間。
所以較大的問題,還是在學研界的技術與產業應該要更有效的鏈結,而這部分,是我們在學生教育階段就可以開始加強的。
雖然,目前臺灣還未出現相當成熟且可樹立典範的生醫加速器,不過,持續成長中的SparkLabs、台大創創等加速器仍深具潛力,相信未來也能加速帶動生醫創業的發展。


走出臺灣 放眼世界

臺灣創業的優勢在於,我們擁有很多優秀的人才與技術,臺灣商業開發(BD)與行銷等人才,在亞洲國家中也處於前段班。臺灣的生技產業對於東南亞、俄羅斯、日本、中國等其實都很有吸引力,所以,我們更不該畫地自限只看國內市場,而是應該盡可能放眼全亞洲。加上千禧年起,中國勢力的快速崛起,以及近年各產業資金外流至中國的現象,也讓臺灣新創產業的國際化變得格外重要。
要讓臺灣新創與國際接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新創公司送出國,或是將國外資源引進臺灣。
國家生技園區的育成中心目前也正致力於這樣的工作,希望能吸引國外大型藥廠或生技相關企業進駐,長期與我們合作。再者,就是幫助臺灣優秀的廠商能與國際企業合作、進駐國外等,以為臺灣生醫新創環境持續注入國際化的能量。此外,臺灣的投資型態與格局也應該更加活化,從我們創投的型態就可以發現,生技業的創投大約始於90年代,但20年來投資的樣貌卻沒有太大的變化。
但如果看北美的兩大生技重鎮—矽谷與波士頓,會發現他們的生技業創投在十多年間已經經歷了很多變化,許多IT背景的人如今紛紛湧入生技領域創投,創投公司合夥人的背景分佈也相當廣泛,投資項目從藥品、醫材,到健康、行動、智慧產業都有。
近年,先進國家的健康與醫療產業已經開始整合,但臺灣的投資還多侷限在生技業這樣單一的產業領域。我們可以多思考臺灣的IT產業,該如何與生醫創新結合,以創造出更有價值的產業與投資環境。期許未來臺灣生技業也能有如台積電這樣的龍頭企業出現,以打造出更加成熟的產業生態。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