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了「一本書」的蠢問題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6-08-1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七月下旬開始進入年度台灣生技月盛事,不少 企業必然希望順應節氣,各種應景活動亦如大珠小 珠落玉盤,台灣生技產業暫時一掃之前浩鼎事件帶 來的紛擾,蕩漾著熱鬧、喜氣、且似乎充滿希望的 氛圍。

由於我們是產業媒體,自始初衷亦自許為產業 鏈的一環,推動並和產業共同發展,努力做好大家 的好夥伴,是團隊向來的價值主張。

很多平常忙碌 的業界朋友們,都利用生技月期間到攤位小聚,或 分享進展、或深苦低訴;甚或戮一下競爭對手、爆 爆人家的八卦、或試圖想挖別人內幕⋯⋯。

「你覺得XX 公司XX 人到底怎樣?」是很常 被大哉問的問題。其實,自2000 年台灣第一波生 技業發展以來,儘管生技已經歷十餘年而初有成, 但仍然屬於新興產業。不同於已發展數十年的製藥 業,台灣已經有不少年營收超過10 億台幣、穩健 的製藥企業,但台灣的生技企業,絕大多數( 不含 醫材、保健食品或化粧品) 迄今都還在創造產值的 奮鬥發展過程之中。

個人也始終認為,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天命, 只要公司還在持續演變和發展之中,外人都沒有權 利,也不應該以當下所聽、所聞、所見立斷他人春 秋。公司領導者你就算再看不順眼,他們也往往自 有其生存或成功之道,應盡量避免以一己好惡即落 入非我族類而武斷是非。

一路高歌到底的生技企業,目前看來還沒在台 灣生技業出現,不少今朝被吹捧上天,明夕又成落 泥黃花,這兩年來案例也垂手可得。

那天,參加了一家生技月展前轉上櫃企業的記 者會,該公司邀集美歐日行銷團隊來台一起見證公 司上櫃的歷史性活動。記者會上,媒體朋友們必然 提問與關心該公司藥品上市時程等當下最實際的問 題。

但由於國外來賓個個都是國際上傑出的孤兒 藥專家,加上該公司早期一路顛簸發展走來,公 司藥物開發的適應症裡,原也沒有孤兒藥治療的計 畫。因為歐洲的夥伴主動找來,雙方自此展開這一 趟孤兒藥開發之旅,近年來從乏人問津到藥廠追寵 的孤兒藥開發潮裡,台灣得以有機會站上浪潮尖 端。

於是,我藉機會請問這些專家關於國際孤兒藥 的種種問題,也問他們從跟台灣合作開出這條路的 經驗來看,利基型市場和孤兒藥開發是否更適合台 灣這樣資源有限的公司?

專家們都很健談,且無私地分享自己專精的經 驗,無論從臨床設計法規,以及從「藥物經濟學」 出發訂定市場銷售定價的經驗。而所有的藥物開發,最根本的基礎必定是科學,最關鍵的門檻必然 是法規。

問的問題太大了,也擔心打開話匣子的來賓們 午餐延誤,公司創辦人忍不住開玩笑喊停說:「她 問的是一本書的問題,但我還沒計畫寫書⋯⋯。」 我也頓時覺得糟糕,自己真的問了一本書的蠢問 題。

主要是這樣的,看著許多企業走了這麼多路 了,個人現在更多想探究與思索的,是這些公司在 紛紛踏入台灣生技這片叢林後,究竟會踩出什麼樣 的路徑來,而不僅僅只為當下的晴雨錶而悲喜。

台灣生技未來
小孩專注的神情令我們對台灣生技未來充滿無限的想像。

長年採訪經驗甚至讓個人認為,人的成功其實是很難複製的,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風格成就片段的不凡,但也不會有人真的不停止地一直為你鼓掌,你的表演會結束,觀眾的手會酸;一樣的,就像那天我滑手機摔了一大跤,一條新褲毀掉半截褲管,但我忍痛仍可走回家裡。一個人今天一隻腳打上石膏,怎知他日後不會疾走如風?

但成功的人和企業,屬性相似大致可以歸納出一些共通的特質,或管理學上稱之為的典範,一些典範模型往往最後又可以形塑出許多技巧,一旦成為技巧,就能成為可透過教育和學習的技術。

所以,也只有前人逐漸墾踏出一條路,登山的後人就容易循著前行,登山的路多了,自然願意親山的人就會越多,只是一路風景仍隨人心境與時機不同而已。

我真的問了「一本書」的蠢問題,但我仍蠢蠢地好奇著台灣生技這本書,大家究竟要把它寫出什麼樣子?

我們有榮幸陪同並見證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為大家記錄許多成長的點滴。這次台灣生技月,非常感恩許多重量級業界前輩走到敝刊為我們打氣和支持,我們也在走一條不同的媒體道路,努力做為產業價值鏈的接口位置,協助各上下游建立更密切且系統化的網絡關連、市場建立及開拓。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