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它東西南北向 先掂掂自己斤兩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6-09-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因為新政府希望南向發展,上個月連續幾個單 位活動都不約而同討論南向,「南向」之熱跟南亞 的豔陽一樣赤閻。

「東協十國」經濟體給了大家不少期待的商機 空間,哪裡有臺灣的機會,我們都應該積極進取, 也是合理的。已有幾個業者朋友真的很嚴肅問我: 越南、馬來西亞外,你有沒有朋友?先去哪個國家 好?

也有長官前輩找我喝咖啡,馬上考試:臺灣 生技醫藥南向發展有哪些面向是真正值得深入探討 和發展的?我實在很感激大家對敝刊深入產業的看 重,但我都很老實回答,「我不知道。」

我真的不知道。因為臺灣出海征戰, 不是 「東」邪就是「西」毒,所以我不認為憑藉政府 「東」「西」碰壁,馬上翻轉大旗「南」征「北」討, 就會更容易、或更快有收穫。也所以不管東西南北 向,決定出發前先掂掂自己斤兩,終究務實一點。

特別是生技醫藥業法規要求甚於其他產業,在 東協十國都不例外;醫藥產業又因為支撐著各國子 民健康,是各國政府列入重要戰略性發展的國力產 業,東協十國一樣也不例外。

臺灣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迄今面臨各國的產 業保護政策,吃的苦頭想必也不必再多提。甚至相 較下,迄今臺灣政府開放各國藥業列強的條件,可 能都比對本土在地藥業的保護政策更寬鬆。

這期封面專題,環球生技月刊和資誠聯合會計 師事務所負責併購諮詢輔導服務的專業團隊- 普華 國際財務顧問共同合作,普華已經在金融行業併購 有非常優異的成功實戰經驗,近些年來,國內幾樁 醫材知名併購案也出自該團隊的專業服務。我們分進合擊,拜訪了許多業者,也更深入瞭解臺灣醫藥 業者檯面上、檯面下的辛苦與真實力。

採訪期間,我正好機會也見了上海一位已經忙 著集團重組併購任務近十個月的大陸領導友人,該 重組併購案是今年上半年大陸最大的境內重組併購 案之一,九月初,公司已獲得中國證監會審核通過 公司股票重啟復牌。

朋友約十個月內整併了8 家分布各省的藥廠。 大陸政策如軍令,政令雖然替產業掃除了許多併購 過程第一道最常遇到的障礙-- 意願和態度,但朋 友在這期間還是不停止飛行,他說:「評估被併購 公司的估值和討論對價,除了專業,就是要不斷、 不斷、不斷溝通。」( 他真的強調了三次「不斷」)

從這次幾個拜訪對象身上,個人其實更加想 延伸的,是標題「併」者為「王」的這個「王」, 可不是高捧併購者是什麼大王、天王、霸王,細就 其成功逐鹿的法門,其實就是「王道」,因為他們 在併購進行中,似乎都比競爭者、被併購者還更謙 卑、更懷抱齊心「併」進的胸懷。

我同時還拜訪了另一位經濟學前輩,他早年曾 被派去收拾過一家上千億人民幣資產集團倒閉案的 2 [email protected] 財務,走過這次如身在萬層亂叢裡抽絲剝繭的荊棘之路, 看盡王朝崩塌後各類恩怨情愁的人性,他現在為一位用 「併購」建構願景的集團夢想家操盤財務規劃。

儘管,我還是沒有被這種「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鴻鵬之志說服,但被前輩幾次辯證搏倒我對該集團願景執行性的疑慮,且看學者風骨出身的前輩對成事、名利及財富已如此雲淡風輕,想必這門如何「併」如何「購」的再生循環生物經濟學,他心中也有著博大精深的一盤棋。

其實不管談「南向」、講「併購」,從早年製造業台商西進後,世界政經局勢快速丕變,甚至現在比起韓國,個人覺得臺灣都顯得步履蹣跚了。

這次隨臺灣製藥發展協會,走了一趟台韓製藥業20以來的破冰之旅,參訪了韓國首爾幾家生醫企業。近三年,不少知名生技專家常以韓國政府推動生技產業的魄力與決心來對比臺灣當局,想必也是所見、所聞後的感慨肺腑建言。

我其實是很訝異的,臺灣製藥產業公協會或相關單位,竟然有20 年沒有和韓國製藥業有正式窗口往來。20年過去了,臺灣可能原來有能力、有機會把製劑、原料藥或其他醫藥品賣到韓國,但現在反過來,韓國藥籹產品已浸透了臺灣。

韓國生醫政策發展的目標清楚,力量也集中。幾年前, 韓國傾國力發展生物相似藥品(Biosimilars),Celltrion、Samsung Biologics 已經打進歐洲盃;當我們以臺灣優良的醫療環境和水準自豪,並奮力發展臺灣成為亞太臨床試驗基地的同時,臺灣新藥業者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反而多往韓國去了,問題在哪裡?

韓國醫藥開發部分,一方面從研究機構端倡導創新藥物;但一方面從製藥產業端,透過審批速度和藥價誘因驅動發展IMD(Incrementally Modified Drug)藥物,即臺灣所謂新劑型改良、新增適應症、組合型藥品等「老藥新用」的投入,也就是FDA 定位的505(b)2 類新藥開發。並自2009~2015 年間,核准了58 張IMD 藥證,這些IMD 類新藥有的也早早南征東協十國了。

個人實在沒有長他人威風來滅自己之志的刻意,友直、友諒、友多聞,是我們一直以來希望和產業朋友一起共勉的。不管是產官學,每一位領導者的風格也都不一,有人偏好「量力而為」,但「不自量力」者只要「奮力亮相」,也常有許多飛上枝頭當上鳳凰的故事。不管政府往那個方向走,也都很困難的,我們懷憂但不喪志!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